【專欄投稿】補貼與農業是相輔相成還是一事無成?公共資源到底該支持什麼樣的農業?

植未來 李法憲
台灣針對農業的補貼其實非常多種,包括耕作補貼、休耕補助、轉作補助、作物保險補助、肥料補助、天然災害補助、產銷調節獎勵、作物保險補貼…等。 圖/報系資料照

補貼守得住價格,卻守不住未來

在〈前導篇:美國米進口對台灣農業的衝擊與挑戰〉中,我們已指出,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台灣農業的真正危機,跟價格或產值並沒有太直接關聯,主要是生存與經營條件缺乏被關注與長期穩定性。

補貼制度,一直是政府在農業政策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它可以在市場劇烈波動時,幫農民減緩衝擊,也能在天災過後,提供短期的經濟支撐。

然而,補貼能做的事,往往停留在「安撫當下」,卻很少能「創造未來」。如果我們的補貼制度,只是用來彌補短期損失、降低政治風險,而不是引導農業向永續、高價值與社會認同的方向轉型,那麼再多的錢,也只是在填一個永遠補不滿的洞。若無助於農業制度的升級與價值的重建,它就不再是農政改革的助力,而成為了轉型的障礙。

所以,討論補貼,不只是財政問題,而是我們要回答一個核心問題:

我們要用公共資源,支持什麼樣的農業?

這正是植未來啟動【農業轉型的公共路徑】系列的原因:

我們不只要保護農業,更要重新設計支持農業的公共制度與社會共識。

為何補貼總是惹議,卻始終無法捨棄?

台灣農業補貼制度長期陷於兩難:

持續救急式的補貼,反而讓農業被更多人瞧不起。

補貼金額其實不多,卻也因此造成社會對農業的不諒解,與農民的被誤解,甚至造成農民對此的依賴,而怯於改革與轉型。這樣需要檢討修正的政策,卻怎麼樣也割捨不掉。求穩定的背後,也讓農政失去制度創新的空間與可能。

現行補貼制度的四大侷限

1.補貼結構零碎

台灣針對農業的補貼其實非常多種,包括耕作補貼、休耕補助、轉作補助、作物保險補助、肥料補助、天然災害補助、產銷調節獎勵、作物保險補貼…等。均是以耕作面積核定補助金額,面積愈大,補助金額愈高,再加上補助細項繁多,2025年農業部預算近1700億元,超過8成用於各類補貼與救助,其中休耕補助與公糧收購就佔了200億元左右。

2.資源分配不均

以面積為基準的補貼,容易讓持有大量土地的農戶受益更多,而對於無自有農地的農民、採取小面積友善耕作、投入食農教育、維護生態的農民,補貼額度卻沒有明顯差異,忽略了農業非市場價值的付出。

3.補貼對象不符合農業多元化的現況

現行制度多鎖定具農保資格或特定登記身分的農民,但現在的勞動力參與的樣態趨於多元,現行的農業工作者,包含半農半X,因為身份定義不符,總有一些被實質排除在外,無法列入補助對象。

4.無法提供穩定的職業保障

補貼金額有限,多數只是短期且一次性無法重複申請之補助,無法讓農民安心長期投入農業。當農業收入不穩定,年輕人進入農業的意願自然低落。

從「補貼農民」到「支持農業價值」

在國際上,有些國家已經不把補貼當作單純的價格補償,而是設計成引導農業達成公共目標的支持制度。

可以想像,這樣的補貼制度是從根本去引導整體農業未來發展的走向,而不是在於短期應付救急的事情上。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

補貼可以是農民的保護傘,但更應該是掌舵農業的方向盤。

台灣農業的改革可能路徑

1.建立農業公共價值指標

跳脫產值優先的思維,把糧食安全、環境保育、地方文化、教育功能等納入評估,讓補貼不只看產量及面積或者產值,也看農業的公共貢獻與社會貢獻。

2.補貼分級與差異化

針對採取友善耕作、永續經營、社區參與的農民,給予更高比例的支持,讓努力提升農業品質的人有實質誘因。

3.整合分散的作業窗口

建立單一申請平台,減少農民申請負擔,也讓政府更容易追蹤資源流向與後續成效。

4.納入更多元的農業參與者

應該認同兼業農、社區長輩農園、教育農場等在糧食系統中的角色,讓他們也能獲得合理支持。

為什麼這是「農業轉型公共路徑」的起點?

因為補貼制度,牽動了三個層面:

若補貼制度不改革,我們很難在農業相關議題上,包含糧食安全、農地保護、青年農業、環境永續等領域真正前進。

「補貼多少」從來不是重點,我們真正該問的是「補貼什麼」?

台灣農業需要的是更清楚的方向。

若農業被視為一個「必須扶持的弱勢產業」,那麼補貼制度終將無法避免流於短期救急處理,並讓農業在市場壓力及社會輿論下苦苦支撐;

但若我們將農業視為「維繫社會穩定與未來永續的核心基礎建設」,那麼補貼制度就必須被轉化為一種永續價值投資的工具。

下一步,我們可以嘗試提出的問題是:

未來十年的補貼制度,應該用來帶動什麼樣的農業未來?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倡議家》立場。

本文授權轉載自《植未來電子報》(原文標題:第78期:【農業轉型的公共路徑】第2篇|農政轉型的關鍵選擇:補貼保護,還是價值重建?)。更多資訊請見→《植未來電子報》。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李法憲 農業 農民 補貼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