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新議題 兒盟:每3兒少就有1人被「微歧視」
兒福聯盟今(2日)公布2023年「台灣兒少遭微歧視經驗與校園霸凌調查報告」指出,15.1%的兒少曾遭遇校園霸凌,已明顯低於2021年21.1%的與2020年的36.3%,但值得關注的是,「微歧視」已成為霸凌研究的新興議題,調查顯示69.3%兒少認為校園微歧視問題嚴重,也有32.2%兒少有被微歧視的經驗,等於平均每三個兒少就有一人被微歧視。
兒盟日前針對國高中生遭微歧視與校園霸凌進行調查,回收8512份問卷。調查結果指出,有15.1%的兒少曾遭遇校園霸凌,已經明顯低於2021年21.1%的與2020年的36.3%。
但兒盟表示,微歧視已成為霸凌研究的新興議題,調查顯示台灣兒少平均有15.1%遭遇校園霸凌,但如果是被微歧視的兒少,被霸凌比例高達34.2%,若與沒有被微歧視的兒少(6.0%)相比,差距超過5倍,也難怪調查顯示超過9成(92.6%)的兒少認為微歧視會演變成霸凌事件。
兒盟進一步詢問這些兒少曾被微歧視的方式,發現最常遭遇的狀況是「覺得跟大家格格不入」、「感覺到被忽略」皆占6成左右,其次為「覺得被其他人貼標籤」占34.3%,或覺得「有人會刻意模仿我的言語跟行為」,占29.4%。
深入探究造成兒少遭微歧視的因素,「不一樣」可能是主因。兒盟調查發現,38.4%兒少自覺與大家有不一樣的特質,最常見的項目分別為外貌、家庭狀況、以及種族,也有將近1成兒少覺得性傾向與性別氣質與他人不同。
為了解個人特質與微歧視的關係,兒盟自編微歧視量表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身心疾病、性別氣質、性傾向特質遇到微歧視的狀況最嚴重,以「身心障礙」、「身心疾病」兒少而言,較多有「別人不想坐在我附近或跟我分同一組」被他人排拒在外的情境;因「性別氣質」與「性傾向」被微歧視的兒少,則較多「被貼標籤」及遭遇「有人會刻意模仿我的言語跟行為」。
面對微歧視,兒盟指出,學校與師長的教育與態度將影響兒少對尊重差異的態度,更影響對微歧視的敏感度,但調查顯示只有38.5%的兒少認為學校的反歧視與反霸凌教育對現實狀況有幫助,更只有19%兒少表示學校沒有做任何反歧視或反霸凌相關教育。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呼籲,近日教育部啟動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法,建議增加預防的具體措施,如瑞典的敏感教育,提升對種族、性別不一樣特質之敏感度;韓國的修復式生活教育,學習學生衝突時如何調解並促進彼此對話,將正確處理學生衝突、預防霸凌策略融入校園生活,以避免霸凌創傷發生。
兒盟與台灣太古可口可樂攜手推動「我有我的霸免權」反霸凌計畫,已連續兩年以「襪!我們不一樣」為主題,從源頭預防霸凌,今年除舉辦為期4天的《襪!我們不一樣:反霸凌「快閃」特展》,也邀請民眾響應「11月反霸凌襪子月」,如穿上兩隻不一樣的襪子,拍下最有創意的怪襪照,展現不一樣也很棒的態度,共同營造友善環境。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