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永續」穩定中-生活小改變,對愛地球再進一步
我們和「永續」之間有種曖昧關係。不知從何時開始,淨灘活動越發受到關注,垃圾有本土的、也有飄洋過海來的,洋流乘載著垃圾們,用奇特的方式詮釋了全球各地的緊密連結;同時,環保袋、環保杯、環保餐具、環保餐盒或環保食物袋,成了長年熱門產品,每年都在推陳出新。
我們之中的一些人像先知般警示氣候緊急將帶來災難,一些人如常地積極尋求方便舒適為導向的生活。還有些人(從淨灘受到的關注和環保餐具的持續暢銷來看,可能是越來越多人),隱約感到不安,想做點什麼但不確定能做什麼。「到底有沒有用?」對每一個號稱有環境影響力的行動都既忐忑又懷疑,不願放過卻又擔心徒勞無功。
頭號曖昧不明的對象是塑膠。塑膠進入海裡分裂成碎片,魚吃塑膠,我們吃魚,等於我們吃塑膠,這我們已知並往往感到無能為力;然而讀到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2019年提出「全球平均下來,每人每週都會從各種來源5公克的塑膠微粒,等同於一張信用卡」的說法時,還是不免吃驚。
另個糾纏不清的,是所有的一次性東西;作為忙碌甚至能說奔波的現代人,便利快捷太難捨棄,尤其一旦遵行乾淨利落的小包包哲學,要在城市穿梭之間隨身攜帶杯子、餐具、餐盒,便不再有可能性,更別提清洗問題。
再者,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想要」和「需要」之間搖擺不定:斷捨離主題的書籍、影片持續受到喜愛,越來越多人嘗試遵行;但週年慶、1111時可能是例外,畢竟那時候最便宜、最好買,在薪資凍漲的時代裡,看對時機下手顯得聰明。
然而,這樣進進退退、難分難解的關係,也有一些柳暗花明的時機。
譬如野餐。在草地上用真正的餐具盛放各式美食叫做「野餐」,用一次性餐具盛放各種食物可能比較自己開起了小吃攤。台東在2018年發起了第一場「慢食節」,不僅邀請旅人自備餐具,也確立了商家不提供餐具的規定;相應地,現場有餐具租借、清洗設施及回收規劃,讓慢食節奠定的文化成為一種屬於台東的獨特默契,融入到大大小小的活動裡。
也譬如解渴。瓶裝水(茶)是真的口渴時才買的東西,若包包裡放得下空瓶、又正好看到飲水機的話,多數人會傾向裝一瓶水走;這時候有個叫做「奉茶」的APP就很適合安裝在手機裡,打開手機就能找到離自己最近的飲水機。
寶特瓶若不得不被廢棄了,經過正確的回收處理程序,能搖身一變成為環保紗、甚至紡織品;大愛感恩科技用可回收塑料(rPET)製成的外套、毯子溫暖因災難流離失所的人們的身體和心靈,長年以來不退流行的潮牌Timberland也用了這種材料納入產品線中在下一個世代裡繼續帥氣。
至於手搖飲,我聽同事講述,手搖飲是另外一個層次的飲料,帶來的是小確幸。在飲料店前對店員拿出自備的環保杯是一種方式,然而在「好盒器」的服務範圍裡,只要手機裡有Line的用戶就能輕鬆簡單地註冊、掃描杯身的QR code就能完成杯子租賃,在指定據點歸還後依舊能瀟灑地在城市裡穿梭。
說到購物慾......「想要」和「需要」可能要花上長年去釐清,怎麼辦?「電電租」提供了一些可能性:如果你不確定你是否真的需要一個黑膠唱盤機,你可以簡單地註冊、付費使用看看。如果確定黑膠唱盤機是真愛,再買回家也不遲;相反地,家裡那些確定算不上真愛的家電,也可以在平台上出租,說不定就有人找到了心愛的家電。
這個世界似乎一直在變,但也沒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滿目蒼夷的世界逐漸復甦,工業產品設計為當時帶來了標準化、可大量複製的現代產品,迅速且大幅度地滿足了當時的人們「擁有生活品質」的渴望。2021年的今天,人們仍然尋求生活品質,仍然被慾望驅動,也仍然追求想要的生活。這點從過去到現在都沒變,很可能未來也不會變。
然而隨著時代演進,我們也還是變了:對「更好」的定義變了,「慾望」變了,「想要的」變了。我們想利己、想利人,想利於環境。說起來,我們和「永續」雖然曖昧,但也沒有因反覆進進退退就斬斷聯繫;即使懷疑會徒勞無功,但多數人沒有停止嘗試和前行。於是,突破曖昧還是很有機會的,希望我們更聰明而優雅地創造、複製那些柳暗花明的時機。
下十年 循環設計展 Design or Disaster
▧ 展覽日期|2020.09.25 Fri. - 2021.02.28 Sun.
▧ 展覽時間|10:00-13:00;14:00-18:00(週一休館)
▧ 展覽地點|臺東設計中心(臺東市鐵花路 369 號)
▧ 展覽策劃|REnato lab
▧ 入場方式|免票入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