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也有「微塑膠」海綿嗎?研究揭科技海綿每月釋放數兆纖維 進入食物鏈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陸地生物

科技海綿,又稱神奇海綿,是一種以三聚氰胺和甲醛樹脂發泡製成的清潔用品。 圖/shutterstock
科技海綿,又稱神奇海綿,是一種以三聚氰胺和甲醛樹脂發泡製成的清潔用品。 圖/shutterstock

科技海綿是清潔頑垢的厲害法寶,但研究發現,這項清潔用品正在釋放看不見的污染物質到環境中。這些海綿在使用過程中會逐漸分解、脫落纖維,每個月釋出高達數兆個微塑膠纖維,最終進入水道系統和食物鏈。

閱讀更多:飲料包裝塑膠微粒比一比 研究:玻璃瓶比寶特瓶高50倍

科技海綿的去汙原理大公開!不用清潔劑卻仍付出環境代價?

科技海綿是一種以三聚氰胺和甲醛樹脂發泡製成的清潔用品,其獨特的微細結構使其具有強大的吸附力,能夠深入物體縫隙,不用清潔劑、只需沾水,就能達到物理去汙的效果。

然而絕佳清潔效果的背後,是意想不到的環境成本,因為科技海綿的結構特性,在使用過程中很容易分解。

根據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在《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科技海綿在磨損過程中會釋放微塑膠纖維,且團隊推估全球的科技海綿,每個月至少向環境貢獻超過1兆根微塑膠纖維。

冰山一角!磨損1公克海綿就會釋放650萬個微塑膠纖維

研究團隊向3個知名品牌購買了多個海綿樣本,反覆在有紋理的金屬表面上摩擦,模擬實際使用情況下海綿磨損的過程。實驗結果顯示,密度較高的海綿磨損速度較慢,產生的微塑膠纖維也較少,而密度較低的海綿則相反。

且研究進一步發現,海綿每磨損1公克就會釋放大約650萬個微塑膠纖維,假設所有銷售的海綿平均磨損10%,並以亞馬遜2023年8月的月銷售數據為基礎進行推算,若銷售數字保持穩定,每個月可能有1.55兆個來自科技海綿的微塑膠纖維被釋放到環境中。

更別提,這個數字僅考慮了一家線上零售商的銷售數據,若將全球其他銷售管道和品牌納入計算,真實的環境污染程度恐怕遠超過此份研究數據。這項研究首次量化了科技海綿對環境的污染規模,並為相關政策制定和產業改革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究顯示,海綿每磨損1公克就會釋放大約650萬個微塑膠纖維。 圖/shutterstock
研究顯示,海綿每磨損1公克就會釋放大約650萬個微塑膠纖維。 圖/shutterstock

微塑膠進入食物鏈最終影響人類健康

微小的塑膠纖維一旦進入環境,就可能從廢水系統進入自然生態系,被海洋生物吞下肚,進而透過食物鏈影響更高階的生物,包括人類。

為了減少微塑膠纖維的排放,研究人員建議產品製造商開發密度更高、更耐用的海綿產品,以提高其抗磨損能力,使海綿在保持清潔效果的同時,最小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研究團隊建議,廢水處理廠安裝過濾系統,可捕捉脫落的微塑膠纖維,防止其進入自然環境。另外,研究人員也提醒消費者,選擇不含塑膠成分的天然清潔產品作為替代方案。傳統的清潔方法雖然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和努力,但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

參考資料: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沒有紅綠燈、不用電、事故很少!為何「萬事皆好」的圓環在日本不受歡迎?

沒有紅綠燈、不用電、事故很少!為何「萬事皆好」的圓環在日本不受歡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最新文章

大安森林公園松鼠超「穩重」!不只過胖 還大啃樹皮影響生態

大安森林公園松鼠超「穩重」!不只過胖 還大啃樹皮影響生態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富士山頂空氣也驗出微塑膠!科學家:趁現在搞懂微塑膠之謎

富士山頂空氣也驗出微塑膠!科學家:趁現在搞懂微塑膠之謎

澳洲袋熊疥癬死亡率高 保育團體巢穴設機關上藥

澳洲袋熊疥癬死亡率高 保育團體巢穴設機關上藥

【專欄投稿】有機不等於無毒!有機認證、農產標章百百種 別被這些名詞騙了

【專欄投稿】有機不等於無毒!有機認證、農產標章百百種 別被這些名詞騙了

免驚!馬太鞍溪淤泥顏色深 環境部:屬地質天然造成、非人為汙染

免驚!馬太鞍溪淤泥顏色深 環境部:屬地質天然造成、非人為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