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僅11公分!新添特有種「呂賴氏蜓蜥」 也是台灣最小爬行動物之一

陸地生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兩爬實驗室進行小型蜥蜴分類學研究,發現台灣中海拔霧林帶特有的新種蜥蜴,命名「呂賴氏蜓蜥」。 圖/台師大提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兩爬實驗室進行小型蜥蜴分類學研究,發現台灣中海拔霧林帶特有的新種蜥蜴,命名「呂賴氏蜓蜥」。 圖/台師大提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兩爬實驗室進行小型蜥蜴分類學研究,發現台灣中海拔霧林帶特有的新種蜥蜴,也是目前所知台灣體型最小的爬行動物之一。該新種石龍子日前刊登於國際期刊,命名「呂賴氏蜓蜥」,採用教授呂光洋、博士賴俊祥的名字,表彰兩人的研究貢獻。

閱讀更多:未命名就瀕危! 邱園科學家預測:四分之三的植物陷保育時間競賽

台師大指出,自1980年代起,台師大教授呂光洋帶領山椒魚研究團隊,足跡踏遍台灣高海拔地區,進而陸續發現如南湖山椒魚與觀霧山椒魚等物種。然而,研究成員、博士賴俊祥2016年的一次野外探勘行程中失足墜落,成為系上師生的遺憾。

本次再發現新物種,則是由呂光洋學生、生科系教授林思民領軍,主要工作由蘭陽女中教師王宇德進行。台師大說,台灣蜓蜥是師大退休教授陳世煌和呂光洋1987年發現的台灣特有種,目前僅發現在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海拔最高的箭竹草原和岩原地區,但在北橫、拉拉山、太平山的霧林帶環境也有一群「類似的中海拔蜓蜥」,本次研究即是將中海拔新種正式命名。

王宇德的論文指出,中海拔霧林帶的呂賴氏蜓蜥和高海拔的台灣蜓蜥有明顯的遺傳分化,鱗片和形態上也有明顯的差異。呂賴氏蜓蜥體型極為纖瘦,像是台灣蜓蜥「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呂賴氏蜓蜥四肢長度更短,身上的鱗片數量也較少。

王宇德於高海拔地區踏查,發現台灣蜓蜥分布海拔都在2000公尺以上的箭竹草原和高山岩原地區,而呂賴氏蜓蜥則在2000公尺以下的霧林帶環境,新物種的鑑定過程使用了遺傳、形態、生態棲位模擬等不同證據,已於近期刊登於國際期刊「兩棲爬行動物學報」(Herpetologica)。

又呂賴氏蜓蜥的成體軀幹長度平均僅4公分,加上尾巴的總長大約僅11公分。台師大表示,目前所知,呂賴氏蜓蜥應是全台體型最小的爬行動物之一,近年受到全球暖化影響,霧林帶物種的生存受到威脅,研究團隊認為,霧林帶環境在溫溼度上的穩定性,將會是未來必須持續監測的目標。

呂賴氏蜓蜥的拉丁學名(Sphenomorphus luelaiorum)是為表彰山椒魚研究團隊,由呂光洋(Lue)和賴俊祥(Lai)兩人的姓氏所組成。林思民與王宇德分別以「呂」姓及「賴」姓致敬師長,不只是台灣霧林生態系重要發現,也見證了跨越世代的山林研究接力故事。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台灣小水力發電進退兩難,是綠電解方還是生態隱憂?

台灣小水力發電進退兩難,是綠電解方還是生態隱憂?

認識小水力發電:發電潛力是核電2倍!設置容易但推行卻多阻力?

認識小水力發電:發電潛力是核電2倍!設置容易但推行卻多阻力?

為什麼冬天到處都是又小又圓的紅果實?背後藏著自然界小心機

為什麼冬天到處都是又小又圓的紅果實?背後藏著自然界小心機

沒有垃圾車!日內瓦的環保密碼:全靠環境教育、精細分類實現8成高回收率

沒有垃圾車!日內瓦的環保密碼:全靠環境教育、精細分類實現8成高回收率

最新文章

為什麼冬天到處都是又小又圓的紅果實?背後藏著自然界小心機

為什麼冬天到處都是又小又圓的紅果實?背後藏著自然界小心機

蜂群損失逾6成 美國最大規模蜜蜂死亡事件調查出爐

蜂群損失逾6成 美國最大規模蜜蜂死亡事件調查出爐

「鳥潮」奇景!旗山老街出現燕子大軍 3.4萬隻齊聚電線桿

「鳥潮」奇景!旗山老街出現燕子大軍 3.4萬隻齊聚電線桿

蛙鳴高達70分貝!外來種「亞洲錦蛙」入侵南投 繁殖力強、成生態新威脅

蛙鳴高達70分貝!外來種「亞洲錦蛙」入侵南投 繁殖力強、成生態新威脅

光害、鼠患、噪音!設置後才知道光電問題多...農民與居民都無奈

光害、鼠患、噪音!設置後才知道光電問題多...農民與居民都無奈

今年已10起!金門鳥類纏網案激增 45隻鳥受困僅5隻存活

今年已10起!金門鳥類纏網案激增 45隻鳥受困僅5隻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