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鯊魚、大王具足蟲都上桌 台灣的「海鮮文化」能永續轉型嗎?
台灣是獵捕鯊魚的前5大國。每次去基隆的潮境公園附近,都會被醒目的鯊魚煙招牌吸引。
事實上,許多魚丸、魚板、黑輪、竹輪也都會使用鯊魚作為原料。在2013年,荒野保護協會與中研院所做的「愛鯊DNA檢測計畫」中,發現台灣市售的鯊魚產品中,屬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列「近危」的鯊魚高達98%,包括淺海狐鮫、平滑白眼鮫、灰鯖鮫、鋸峰齒鯊。「易危」則超過50%。
此外,紅肉丫髻鮫、白肉丫髻鮫、汙斑白眼鮫(又稱花鯊,2013起禁捕)與大白鯊,更是IUCN中的「瀕危」等級,其族群比非洲象或是北極熊族群還難以恢復。
漁業署在2012年,開始推動「全鯊上岸」,希望避免因為魚翅而產生割翅棄鯊的殘忍漁法,是亞洲第一個推動相關法案的國家。而過去可能被製成鯊魚煙的鯨鯊,台灣也已經在2008年開始全面禁捕(不過,鯊魚煙的另一種原料──條紋斑竹鯊其實也是「近危」物種)。
但一直到今天,相關的法規究竟有沒有確實執行呢?我們是否依舊持續在吞食著生存遭受威脅的鯊魚呢?一想到台灣的執法嚴謹度,我萬分存疑。
「鬼網」無差別掃蕩海底 卻有6成漁獲被濫捕丟棄
除了鯊魚,在2023年,台灣的拉麵與壽司業者將大王具足蟲端上餐桌。這種生物雖也非保育類,然而卻是底棲性生物,牠們生活於數百公尺,甚至上千公尺深的海底,這樣的生物怎麼會被捕捉上來呢?靠的就是底拖網。
底拖網是一種「破壞型漁法」。顧名思義,就是讓漁網像推土機一樣在海底拖行。
為了沉在海底,勢必使用體積龐大、極度沉重的網子。因此底拖網所到之處,海床的生態將被無情刮除,無一倖免。
深海的水溫低,人跡罕至,生態原本相對穩定;但經過底拖網蹂躪,往往數十年都難以恢復。
而一旦網子遭海底的岩石卡死,被迫丟棄,龐大的漁網就會成為長期扼殺海洋生物的「鬼網」。
底拖網的可怕之處,不只在於大規模、無等差的毀滅,也在於「混獲」。無論是正在繁殖的、尚未成年的、保育類的,全部一網打盡。
這些被捕捉上來的生物,經過一番折騰,大多奄奄一息。但若不是目標魚種,往往遭到丟棄,或是被製作成魚漿、魚粉。
根據2018年的統計,被底拖網捕捉,無辜遭丟棄的漁獲,高達60%。
如此恐怖的漁法,台灣卻普遍使用。
曾有立委在2014年提議禁止底拖網,但卻因為漁民強烈反彈而作罷。
目前,仍有許多的底拖漁網在蹂躪海床。更可怕的是,許多的中國漁船,也經常在台灣附近的海域進行底拖網作業,台灣政府卻沒有任何辦法。
大海彷彿是一個乏人管理的灰色地帶,深山裡有巡山員,盜獵、盜採都會受到重罰。但是在海裡,卻鮮少受到監督、規範。
近年來,海保署終於招募了巡海員,但成效如何?仍待觀察。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從馬爾地夫看如何與海洋共存
魚,真的只能被捕上岸來,然後被生吞活剝地吃掉嗎?
在馬爾地夫,有8間海底餐廳,這些餐廳分別位於海面下5至7公尺。有些是透明的海底隧道,有些則是360度的環景窗,可以讓遊客被海底的美景包圍,並飽覽珊瑚風光。
遊客一邊享受美食、美酒,一邊欣賞窗外優游的各色魚群、海龜,不時還有鯊魚梭巡,而食材呢?則是養殖魚類。
這樣的旅遊方式不但優雅,而且永續。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生態旅遊,一點也不讓人「精神分裂」。
維護海底的生物多樣性,讓它展現美麗,遠比吞食牠們好得太多。
台灣擁有如此美好的海底資源,卻在過度捕撈之下,只能苟延殘喘地勉強生存,而我們還有機會,將「海鮮文化」真正轉型為「海洋文化」,取得海洋生態與飲食、觀光之間的平衡點嗎?
- 本文摘自:《海洋在哭:一位教授的潛水淨海行動》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