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土地續命】世界土壤日10週年了!探索台灣的3種酷農法...讓土地變減碳秘密武器

陸地生物

每年的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提醒全球關注土壤健康的重要性。 圖/Unsplash
每年的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提醒全球關注土壤健康的重要性。 圖/Unsplash

編按:別再小看腳下的土壤了!今年是「世界土壤日」10週年,重點放在「量測、監測、管理」,讓土地變健康的同時,還能幫助氣候變得更友善。在台灣,從草生栽培到點肥技術,還有滿江紅綠肥,這些創新方法讓土壤變身氣候行動的秘密武器。

這些聽起來有點酷的農法,不僅讓土地更有活力,還助攻淨零排放目標。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每年的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提醒全球關注土壤健康的重要性,今年更適逢「世界土壤日」的10週年,主題是「珍愛土壤:量測、監測、管理」(Caring for soils: measure, monitor, manage),聚焦土壤精準管理,強調透過測量與監測改善土壤健康的重要性。

在台灣,政府與民間組織也積極推動農業土壤管理。為了達成國家目標「2050年淨零排放」,農業部再拚提早於2040年增加1000萬公噸碳匯目標,其中,「土壤增匯」即是重點政策之一。

在「世界土壤日」10週年的這一天,讓我們一起窺探台灣如何透過創新農法改善土壤健康,從草生栽培到低耕技術,再到友善的綠肥應用,這些方法學讓土地更有生命力,有機會助力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草生栽培、有機肥料、低耕技術 「農業土壤管理」新方法學

2024年農業部宣布,將針對「農業土壤管理」提出新的方法學,改善農業土壤的管理策略。農業部表示,目前正積極研議包括草生栽培、有機肥料使用、緩釋型肥料、深施肥料、低耕犁耕作等方式,希望能增加碳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以草生栽培為例,為避免土壤因裸露,而容易受到下雨、風蝕而淋洗或減少,在裸露的土壤上種植一些植被,同時也可促進土壤有機質固定,減少流失被擾動,強化土壤固碳性,提升土讓碳匯。

台南市楠西區密枝社區的草生栽培法。 圖/報系資料照
台南市楠西區密枝社區的草生栽培法。 圖/報系資料照

此外,使用有機肥料也有助提升碳匯。事實上,有機肥料從製作到施用,產生的碳排皆遠低於化學肥料。而透過精準加工處理製成的緩釋型肥料,也能讓肥料養分釋放與作物養分吸收,能達到有效的平衡,最大化提高養分利用率,也能省下多餘的肥料減少碳排放。

而耕作方式的改變也能增加碳匯,像是透過低耕犁,能夠減少土壤因翻動而接觸空氣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他像是使用微生物製劑或是真菌,也能調整土壤團粒結構,大幅提升土壤固碳性。

以上3種的「農業土壤管理」新方法學,不僅有效改善土壤質地,更能提升碳匯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台灣也有一些已經執行、實驗成功的減碳農法案例,展現從土地減碳的潛力。

1、不整地栽培:台南旱作區發展三期水旱輪作

位於台南市北門、將軍等沿海地區的旱作區,農民多種硬質玉米、紅蔥頭等耐旱作物。農友劉榮文與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江志峯,共同試驗「不整地栽培」的種植方式,開發「玉米―水稻―大豆」三期水旱輪作制度。

根據3個作物的生長差異,發展對症下藥的不同種植模式。由於玉米生長速度快,免耕只要搭配使用萌前除草劑抑制雜草,就可以避免玉米與雜草競爭日照,順利生長。

而大豆發芽則需10天的時間,使用「條耕」方式避免雜草干擾,並搭配使用機械圓盤犁不翻土淺耕,斬斷雜草,拉開生長時間差,讓大豆也可以與雜草共存;至於水稻則是採用「直播淺耕」,搭配乾溼交替灌溉(AWD)減少土壤侵蝕,同時減少甲烷的排放。

2、點肥:台東池上米「點肥」技術省肥省力

台東池上以生產高品質稻米而聞名,「池上米」更是國內高價精品食米的代表。然而,過去傳統的灑施肥方式常造成肥料浪費,不僅養分利用率低,還容易引發過度施肥的問題。

為此,2009年起農業部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引進日本「點肥」技術,讓插秧與施肥同步進行,顯著提升養分利用效率,減少肥料用量,也有效降低碳排放,使用新的點肥技術,也讓池上米的產量提升。

以2023年一期作為例,深層施肥乾穀產量每公頃1萬970臺斤,相較於慣行田區增加485臺斤。此外,減少碳排的成果也有目共睹,採用深層施肥所減用複合肥,每公頃高達55.7公斤,相當於減少每公頃745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

池上農友張義春操作深層施肥約有6年經驗,他認為點肥技術可節省農務勞力,對年紀大的農友而言是一大福音,因此在池上地區接受度很高。

3、滿江紅:取代田菁作綠肥 宜蘭水稻區甲烷排放量大減

宜蘭也是台灣重要水稻產區,但因二期作期間,受到東北季風影響,長期陰雨低溫、日照不足,讓宜蘭成為國內少見的二期作休耕的地區。不過,在一期作收穫後,農民習慣種植田菁做為綠肥,但田菁泡水後不僅有機質流失,排放出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

對此,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水生蕨類「滿江紅」,取代田菁作為綠肥,改在農曆年前打入田中,因為氣溫低,大大的減少土壤分解排放甲烷的情形,更能減少約一半的化肥用量。根據2022年花蓮場的監測數據,改種植滿江紅後,每公頃可減少23至30公噸碳排,減碳效果顯著。

宜蘭五結農友簡萬登對種植滿江紅的成果深感滿意。他笑稱「滿江紅不長雜草又能當肥料,真的一舉兩得!」越來越多農友受到啟發開始跟進,這項友善農法不僅讓稻田更健康,減碳效益也逐年增加,透過這些在地努力,可以促進土壤健康和農業永續,為實現2040年碳中和目標打下基礎。

田間種下水生蕨類「滿江紅」,可抑制雜草蔓生、還可作綠肥。 圖/報系資料照
田間種下水生蕨類「滿江紅」,可抑制雜草蔓生、還可作綠肥。 圖/報系資料照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幸福肥」男女有差?已婚男性肥胖風險高3.2倍 女性因社會歧視趨勢大不同?

「幸福肥」男女有差?已婚男性肥胖風險高3.2倍 女性因社會歧視趨勢大不同?

淘汰課桌椅重生!變身藝術、雙語交通教具 重新活用有創意

淘汰課桌椅重生!變身藝術、雙語交通教具 重新活用有創意

小花蔓澤蘭能變保養品?頑強綠癌活性大 實驗證實可保養皮膚

小花蔓澤蘭能變保養品?頑強綠癌活性大 實驗證實可保養皮膚

海島氣候危機...帛琉總統邀請川普一同浮潛 見證氣候變遷衝擊

海島氣候危機...帛琉總統邀請川普一同浮潛 見證氣候變遷衝擊

最新文章

國家公園不像樣...澎湖南方四島垃圾成堆 多居民家用垃圾

國家公園不像樣...澎湖南方四島垃圾成堆 多居民家用垃圾

去阿里山只會看神木?春天還有這26種花正在盛開

去阿里山只會看神木?春天還有這26種花正在盛開

賞「櫻」也賞「鷹」?灰面鵟鷹北返過境 把握八卦山的賞鷹季!

賞「櫻」也賞「鷹」?灰面鵟鷹北返過境 把握八卦山的賞鷹季!

吾家有「植」初長成!太魯閣邊坡的種子球發芽啦

吾家有「植」初長成!太魯閣邊坡的種子球發芽啦

宜蘭農舍蓋不停...研究點名:農地種房就是讓蘭陽平原水鳥減少的元兇

宜蘭農舍蓋不停...研究點名:農地種房就是讓蘭陽平原水鳥減少的元兇

無尾熊超市擴增中!動物園再種250棵尤加利樹 固碳、供食兩不誤

無尾熊超市擴增中!動物園再種250棵尤加利樹 固碳、供食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