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開發吞噬濕地!西海岸泥灘地消失近6成、威脅候鳥生態

陸地生物

生多所研究顯示,在經歷了100年的大規模人為開發後,台灣西海岸泥灘地整體面積約有58%已經消失,天然棲地也逐漸被人工化設施取代。 圖/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生多所研究顯示,在經歷了100年的大規模人為開發後,台灣西海岸泥灘地整體面積約有58%已經消失,天然棲地也逐漸被人工化設施取代。 圖/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近日在國際期刊Wetlands發表一項關於台灣西海岸泥灘地過去百年變遷的研究,報告顯示,經歷100年的大規模人為開發,西海岸泥灘地整體面積約58%已消失,將威脅到生物多樣性,對遷徙性水鳥構成重大威脅。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團隊呼籲,政府應重新審視沿海地區的土地利用規畫,減少泥灘地等天然棲地的流失,以達成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

泥灘地為最重要的生態系之一,提供碳吸存等生態服務功能,及承載高度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指出,根據澳洲研究顯示,全球泥灘地自1984至2016年間,流失16%,亞洲因為20世紀末經濟與工業成長快速,沿海泥灘地流失程度遠高於全球,而台灣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繼站,因此泥灘地健全程度對東亞水鳥的存續至關重要。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宛均說,為了全面了解台灣泥灘地變遷,團隊透過歷史地圖與衛星影像分析,發現從1950年代開始,台灣西海岸泥灘地面積隨著大規模人為開發,而逐年減少,至2010年約有58%的泥灘地消失。

陳宛均分析,在開發歷程中,因水資源需求,在上游河川興建水庫與水壩,攔截了泥沙,也阻斷了泥灘地的自然增長。此外,愈來愈多泥灘地被填海造陸,轉變為養殖漁業和農業區,或是開發為工業區、漁港及商港,使得海岸環境從天然棲地逐步變為半天然棲地,最終成為完全人工化設施。

陳宛均表示,目前全台僅存最完整的泥灘地位於彰化漢寶濕地、芳苑濕地、濁水溪出海口的大城濕地一帶,肩負著重要的生態系服務功能,更是眾多水鳥的重要覓食地,提醒政府謹慎規畫沿海地區的土地利用。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百年傳統技藝「剖香腳」再現!現場展演手工製香 希望吸引年輕世代關注

百年傳統技藝「剖香腳」再現!現場展演手工製香 希望吸引年輕世代關注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小琉球要有紅綠燈了!全島第一支交通號誌 民眾看法卻兩極

小琉球要有紅綠燈了!全島第一支交通號誌 民眾看法卻兩極

最新文章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台灣首見「長須鯨」!10.5公尺完整個體 擱淺龜山島北岸

台灣首見「長須鯨」!10.5公尺完整個體 擱淺龜山島北岸

世界首例!台灣發現新屬新種「花蓮臺塘鱧」 淡水魚的重大發現

世界首例!台灣發現新屬新種「花蓮臺塘鱧」 淡水魚的重大發現

連睡覺都要戴口罩?印度空汙難解 就地取材、焚燒生火加劇空汙惡性循環

連睡覺都要戴口罩?印度空汙難解 就地取材、焚燒生火加劇空汙惡性循環

黃喉貂新發現!除了山羌還會獵帝雉 保育員21年首見

黃喉貂新發現!除了山羌還會獵帝雉 保育員21年首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