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不是跟流行!用最「厚道」的方式養魚 善待台灣土地與社會
大眾對於養殖漁業的印象,莫過於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的景象,或是火紅紀錄片《海洋陰謀》中大規模圈養鮭魚,漁場寄生蟲孳生、投放抗生素......等等令人怵目驚心的汙染畫面。面對養殖漁業產生的環境衝擊,以此起家的中華海洋生技,25年來堅持用「厚道」精神來回應環境的議題。
中華海洋生技今年獲得第四屆品牌金舶獎,以「綠色養殖」為企業品牌的亮點,擁有專利的「免換水室內循環系統」,替養殖漁業開拓了環境與產業發展共好的路途。總經理王玉玲說當有人問起她「為何ESG想做這個?」,她微笑回應中華海洋生技創業之始,就秉持著友善環境的初衷成為公司經營的DNA,並不是在ESG的浪潮中為做而做。
董事長張永聲、副董事長謝清輝是中華海洋生技的創辦人,同時也是大學同學。謝清輝從大學時期就喜歡養魚、愛魚成癡,張永聲則喜歡辦活動、參加社團,笑稱自己是摸魚系,兩人大學時期就承諾彼此未來一人養魚、一人賣魚。
謝清輝延續自己愛魚的初心,畢業之後就來到屏東開啟養殖生涯,認為要養出高品質的好魚,必須從源頭──水來思考,於是「厚道」的經營心法就此展開。
養魚先養水 厚道從友善環境開始
中華海洋生技在屏東的養殖場,突破了一般人對養殖魚塭的印象,一個又一個像是大碗公的圓形魚池,設置在陸地上,是由謝清輝設計的生態循環系統。由於魚池主要採海水養殖,只需傳統魚塭5%的地下水取水率,減緩了地層下陷的危機。
王玉玲說生態循環養殖場的魚塭80%以上面積是在「養水」,不是在養魚,魚是養在陸地上的幾個大圓桶內。養魚養蝦先養水,中華海洋生技運用多年研發的天然水質生物製劑,先將水養好,讓水質生態均衡而穩定是最關鍵的基礎。
這套全台獨一無二的生態循環養殖技術與系統,相較於傳統魚塭養殖,不但可以大幅降低90%以上的用水量,也能免去傳統魚塭養殖需要放水曬池底的作業,同時更能夠讓魚的排泄物定時從大圓桶的底部排出,讓魚在優良水質之中安定的生活。因此,這套生態循環養殖系統可說是符合節水減碳的綠色養殖。
水的循環也使養殖桶內的魚不斷游動,王玉玲稱自家的魚每天都要跑半馬,有運動的魚,肉質才會好,而且給魚吃品質最好的自製餌料,堅持「魚要給人吃,所以餵給魚吃的東西,也要是人能吃的!」
他們相信,真誠地善待魚與環境,最終會正向回饋到人的身上。於是飼養出的魚不但健康美味,更堅持嚴格的逐批檢驗,不含藥物殘留與重金屬,讓人從吃魚就能感受到這股純粹的「厚道」精神。
根留台灣 讓厚道加值養殖漁業
然而,實踐厚道卻也有其代價,王玉玲說「公司從損益平衡到獲利,也是近十年的事情。」過去為了維持營運,他們也曾積極推展生態循環養殖系統整廠輸出的業務到東南亞,隨後也到了中國大陸。
不過,當時張永聲董事長想到台灣曾是養蝦、養鰻王國,但最終因養殖技術外流及病毒問題而沒落,擔心高階的養殖技術一旦輸出,台灣就失去了優勢,於是決定停止整廠輸出的業務,甚至還多支付了一筆解約金,把高階養殖技術留在台灣深耕。
張永聲還擘劃了更大的願景,想運用先進的生態養殖技術帶動台灣養殖漁業升級,投資推動以室內生態循環養殖系統(ERAS)養殖出的高價值、高品質東星斑,成為台灣養殖魚的代表魚種,同時也積極與太陽能發電產業洽談合作,創造東星斑魚電共生的綠色養殖經濟。
拋磚引玉創建公益連結 發揚厚道精神
中華海洋生技在養殖的基礎之上,在2008年開發褐藻相關的保健品事業,擴大了事業版圖,但在發展中由於信任及缺乏採購生產的完善管理機制,導致公司在2016至2019年間,因高階副總經理嚴重失職,蒙受巨額的損失。直到2020年下半年公司才重整了制度與組織,也才逐漸建立了穩固合理的治理與營利基礎。
雖然創業過程一路崎嶇,張永聲仍不忘將「厚道」擴及到魚以外的人類社會,在公司尚未轉虧為盈之前,就持續在回饋社會。張永聲意識到自家產品服務的客群多是身體不好的人,所以成立了聯合抗癌協會,實踐公益理想。
過去五年,張永聲發起賣一條魚捐一條魚的活動,如今分送到弱勢團體手中的魚,已經超過十五萬尾。後來更發行了「厚道禮券」,用消費力撐起公益能量,讓民眾消費的同時,也回饋捐款給其他社福團體。
為了擴大善的影響力,中華海洋生技的「褐藻生活館」,不只是單純的商業空間,還致力分享資源給社福團體,將視聽教室、宴會大廳等空間無償提供給社福團體申請使用。生活館內還時時充滿著公益的感動,讓身障藝人有一個安心舒服的舞台揮灑自我,也維持生計。
最令王玉玲動容的,莫過於疫情前固定舉辦的「等路下午茶」,邀請特教班的學生來館內練習服務客人,因成就感帶來的歡笑,張永聲都稱那是他見過「最美的畫面!」他們從自家企業的空間開始做起,讓厚道精神深植到員工心上,同時深知中小企業力量有限,期望創建連結公益的空間,讓厚道的美好真實發生在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