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漂垃圾塑膠為大宗 北海岸和蘭嶼密度最高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海洋大學合作,今年執行12天的環繞台灣計畫調查海漂垃圾,多達76%航次蒐集到垃圾,66.3%是各式塑膠製品,占比最高。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指出,東北角至北海岸及蘭嶼附近海域的垃圾密度較高。在基隆市與北海岸一帶、嘉義八掌溪口、高雄及小琉球沿岸都發現海漂垃圾匯集,呼籲各縣市應合力解決。
海漂垃圾塑膠最多 包裝容器為大宗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日前(4)召開記者會說明調查內容,該計畫5月啟航、7月完成初步調查,主要研究項目是塑膠微粒、溶氧量與水下聲景,檢測台灣重要溪流出海口及沿近海域,共計51個測點。
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生邱靖淳表示,在海上航行12天,調查時間31.5小時,達670公里,記錄698件垃圾,76%航次目擊到海漂垃圾。分析海漂垃圾組成,以塑膠占比66.3%最高,主要為塑膠包裝、食物容器、餐具和寶特瓶,其次為保麗龍占17.2%。
河口成垃圾匯集處 東北角和蘭嶼密度高
邱靖淳說,推估海漂垃圾密度介於每平方公里0至1958件間,平均每平方公里29件。東北角至北海岸及蘭嶼的垃圾密度較高,若依照密度分析,新北市深澳峽角,推估每平方公里密度近2000件,其次為蘭嶼椰油部落與野營部落,都在千件上下。
邱靖淳表示,基隆市與北海岸一帶、嘉義八掌溪口、高雄及小琉球沿岸都發現海漂垃圾匯集處,靠近陸地與河口處,垃圾有增加的現象。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我國海洋垃圾熱點包括新北、基隆市與嘉義八掌溪出海口,高雄後勁溪出海口,屏東小琉球與蘭嶼附近海域,都有大量垃圾。
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表示,海洋廢棄物的分布變異性高,很多時候與潮流與遊憩有關,本島產生的海廢多是因遊憩,但在澎湖的海廢就可能是大陸的垃圾漂流過來。
國際持續關注海廢議題 政府不能再等待
民間團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用募款、向專家取經的方式,自發性完成調查台灣周邊海洋廢棄物現況,歷時14天的航程,卻費時1年的準備時間,更有各方專業人力的投入與支持,才完成這項科學調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國際持續關注海廢,希望用民間自發性的行動,給政府一些思考策略,也不能再等待,像是針對海廢進行資源規畫整合,才能解決問題。
這個調查行動完成不容易,張卉君表示,今年正是黑潮的20周年,他們希望可以做一件不一樣的事情,過去黑潮長期投入海岸廢棄物監測,也延伸到海域垃圾的範疇,並以微塑膠為檢測項目啟動調查。雖然海保署、環保署近年也關注到微塑膠的問題,但卻遲遲未見公告相關檢測標準和研究成果,反觀當前國際間投注於微塑膠的長期調查已經越來越成熟,國內卻尚未啟動全海域的現況調查,讓他們覺得不能再等待,必須開始進行。
民間自籌經費耗時 公部門資源亟待整合
這趟14天、歷時100多小時的航程,黑潮團隊準備了將近1年,完成的4項調查結果,除了調查的10多名人力之外,還有各方專家的支助,才能完成。
張卉君表示,除了為了符合國際標準而訂做的浮游生物拖網之外,像是聲音圖景的錄音設備是透過中研院的研究人員向日本借到器材,使用的漁船也因為是娛樂漁船而非研究船,因此,要自行裝設衛星定位設備、電子海圖GPS定位系統等等,在工作方法與器材方面,也要向各方學者請教,以符合科學研究領域與調查設定。
耗費許多精神與資源完成這項任務,張卉君表示,因為是民間自籌經費,沒辦法每一季都做這個調查,相較之下,公部門資源比較多,可以結合海巡等等的人力,以現有的資源進行規畫,進行更長期的關注,才可以看到各種海洋汙染問題的關聯性。
另外,她也提到,公部門一直存在橫向整合不足的問題,雖然環保署會積極主動邀請民間團體,廣納民間意見,但各部會缺乏整合,可能造成資源分配不均,無法互相支援等,都是目前海廢污染如何待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