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肉眼看不見 自己的垃圾自己吃
日前(18)外媒引用綠色和平(Greenpeace)與香港當地大學所做的研究調查,發布了探討香港海洋塑膠污染的相關新聞,內容指出香港當地有高達60%的魚在體內都含有塑膠。事實上,海洋遭塑膠污染的並非只有香港,去年12月,綠色和平曾到台灣附近海域進行調查,並在多個海域皆採集到微型塑膠,足見海洋污染嚴重性不容小覷。
1條魚80個塑膠 放上餐桌吃下肚
海鮮在香港人的桌上幾乎是不可缺少的菜色之一,不過,有研究者指出,人們吃下肚的可能不只是海鮮,還有微型塑膠。研究發現,香港附近海域有多種魚類的體都含有塑膠,甚至在一條魚的體內就能驗出80個塑膠碎片,主要都是平均小於0.5公分的微型塑膠。對此發現,當地居民有人決定將不再吃海鮮,也有人表示無感。
綠色和平研究員解剖超市買來的魚,也在牠們的體內也發現了塑膠,除了廣受歡迎的鯔魚(又稱烏魚,俗名青頭仔)之外,在中國南部的海域至少有170種海洋生物的體內都有塑膠,包括淡菜、龍蝦和銀鯡魚。這些量大且無法以肉眼辨識的塑膠,每個人都可能吃下了它們卻渾然不覺。
香港是一個快餐與外賣文化興盛之地,如何減少塑膠垃圾是港人亟須面對的問題。目前,在香港的海灘每平方公尺就有5000個微型塑膠,每年都能清出1.6萬噸的海洋垃圾,而大部分的塑膠多來自一次性使用的塑膠垃圾,包括塑膠餐具與調味料包裝袋。據統計,香港每天丟棄約5百萬個塑膠瓶。
儘管有80%的政府機關預計在2019年將不再自動販賣機販售瓶裝水,但環保人士聲稱,至今香港還沒有任何的一次性塑膠使用規範,也沒有任何的減塑計畫,大部分的垃圾皆直接進入掩埋場,鮮少回收。作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海洋生物體內的塑膠量讓有毒物質侵入餐桌的機會大增。
基隆海域採樣 最多409個微型塑膠
今年1月,綠色和平組織在公布了台灣海域首次微型塑膠調查結果,在基隆與高屏地區外海皆發現微型塑膠,其中,在基隆海域的採集點所採到的微型塑膠最少有86個,最多則高達409個,相當於在一個2500噸的國際標準游泳池中有78.8萬個微型塑膠。
綠色和平在調查中發現,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容易和微型塑膠聚集在一起,也因此以浮游生物為食的海洋生物如魚蝦與貝類,很可能會誤食微型塑膠,如此一來,塑膠與有毒物質都將進入食物鏈,除了造成食安問題,也危害部分海洋生物的成長。
自己垃圾自己吃 微型塑膠如何解
微型塑膠除了從大型塑膠裂解而來,也有原本就被製造出來的塑膠柔珠(microbead),時常被使用於保養品、化妝品與人體清潔用品如洗面乳、牙膏與肥皂等等。除了清除現存的塑膠垃圾之外,從源頭控管也是當務之急。
環保署於去年底公告自今年元月1日起不得製造與輸入包括化妝品與沐浴用品等六大類含有塑膠微粒(柔珠)的用品,今年7月1日起將不得販賣。海洋污染是全球性的議題,在結構性問題未能解決之前,民眾只能從日常生活中的減塑做起,畢竟今天你所丟棄的,明天可能會回到自己肚子裡。
參考資料
Hong Kong fish feeding on plastic pose possible toxic risk: Greenpeace
Greenpeace in health warning after plastic found in a fish species popular for Chinese m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