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體型「縮水」中…研究:恐與過度捕撈、氣候變遷有關

水下生物

科學研究顯示,全球魚類出現體型變小的趨勢。 圖/shutterstock
科學研究顯示,全球魚類出現體型變小的趨勢。 圖/shutterstock

科學研究顯示,全球魚類出現體型變小的趨勢。鑒於魚類攸關龐大生態體系乃至數十億人口的蛋白質來源,找出魚兒何以越來越小的原因刻不容緩。

華盛頓郵報指出,包含北極圈的鮭魚與大西洋的鰩科魚類都出現體型變小。一份近期科研對世界近3/4的海洋魚類所做的抽樣分析,發現1960到2020年間魚兒的平均體型「縮水」。

魚類成年後益發嬌小,與過度捕撈、人為氣候變遷脫不了干係,也恐威脅到30多億仰賴海產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人們的食物供給。體型縮水讓漁獲能烹調的肉減少,科學家們為此努力想搞清楚何以魚類會因海洋溫度升高而變小。

許多海洋生物變得越來越小,其中一項無庸置疑的原因是海釣興盛。休閒釣者和商業漁民都喜歡捉大放小,讓體型較大的魚變少。

然而不少海洋物種未面臨過度捕撈也體型縮水,這點就耐人尋味。為調查原因,麻薩諸塞大學安模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保育生物學家科莫洛斯基(Lisa Komoroske)與同事隆海爾(Joshua Lonthair)決定自行養魚做研究。

兩人在水族箱裡飼養約400條溪鱒8個月,將魚兒們分別置於攝氏15度與20度的水溫,餵食相同飼料。實驗下來發現差異非常顯著,在暖水的鱒魚平均體型不到冷水同類的一半。

多年以來,關於何以較暖水域中的魚類成年後體型較小,主流理論認為與牠們的鰓有關。

魚類不像人類般能良好調節體溫,因而當水溫升高時魚類對氧氣的需求也會提高。一些科學家認為,魚鰓的表面積有限,難以滿足較大體型時的額外氧氣需求,從而魚類需壓抑生長。

另有科學解釋認為,魚類為求能在較暖環境存活而演化成維持較小體態,也有認為魚類其他一些鰓以外的身體系統,正限制氧氣攝入和生長。

體型較小的魚產卵量也相對少,隨海洋溫度上升這恐導致生態系統丕變;對生計倚靠海洋的人們而言,魚的體型變小也難以賣得好價錢。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齁勝!梨山猴子躲過電網又吃又玩 破壞果園、蜜蘋果損失3成

齁勝!梨山猴子躲過電網又吃又玩 破壞果園、蜜蘋果損失3成

富者守恆...全球有70兆美元繼承財富將轉移 造成未來十年貧富差距惡化

富者守恆...全球有70兆美元繼承財富將轉移 造成未來十年貧富差距惡化

零電價?澳洲宣布啟動「太陽能共享」 不裝光電板也能享每日3小時免費電力

零電價?澳洲宣布啟動「太陽能共享」 不裝光電板也能享每日3小時免費電力

2025《百分百共樂祭》11月7日至8日盛大登場 體驗共融社會的無限可能

2025《百分百共樂祭》11月7日至8日盛大登場 體驗共融社會的無限可能

最新文章

氣候打亂草莓產季...苗栗大湖草莓季延至12月中、豐香品種也成絕響

氣候打亂草莓產季...苗栗大湖草莓季延至12月中、豐香品種也成絕響

為氣候而走!民間百工百業上街 繞行101籲政府提升「氣候韌性」

為氣候而走!民間百工百業上街 繞行101籲政府提升「氣候韌性」

雪厚到直升機打滑...尼泊爾與西藏降異常大雪 聖母峰暫停開放觀光

雪厚到直升機打滑...尼泊爾與西藏降異常大雪 聖母峰暫停開放觀光

補貼是幫兇?研究:氣候變遷危及健康 政策失敗數百萬人枉死

補貼是幫兇?研究:氣候變遷危及健康 政策失敗數百萬人枉死

台灣最高峰變了...玉山快速升溫、更少寒冷 氣象署:暖化成為常態

台灣最高峰變了...玉山快速升溫、更少寒冷 氣象署:暖化成為常態

COP30前夕...聯合國秘書長:人類無可避免升溫超過1.5°C

COP30前夕...聯合國秘書長:人類無可避免升溫超過1.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