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養出沒有同理心的「小霸王」!家長必修的霸凌防治課

優質教育

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不論是霸凌者、受害者或加害者,家長可能都以為孩子知道什麼是對錯,卻可能忽略了他們對霸凌的誤解。我們該如何讓孩子不僅懂得尊重他人,也懂得在面對霸凌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圖/Unsplash
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不論是霸凌者、受害者或加害者,家長可能都以為孩子知道什麼是對錯,卻可能忽略了他們對霸凌的誤解。我們該如何讓孩子不僅懂得尊重他人,也懂得在面對霸凌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圖/Unsplash

編按: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不論是霸凌者、受害者或加害者,家長可能都以為孩子知道什麼是對錯,卻可能忽略了他們對霸凌的誤解。我們該如何讓孩子不僅懂得尊重他人,也懂得在面對霸凌時做出正確的選擇?作者梅琳達.溫納.莫爾在《別教出混蛋!》書中為霸凌問題提供具有科學數據支持的答案,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審視霸凌行為的成因,並給出教育上的實際建議,讓孩子不再迷失於錯誤的行為中。

在2013年出版的《抨擊霸凌行為》(Bullying Under Attack,暫譯)一書中,全美各地的青少年和青年分享了關於霸凌的親身經歷。部分投稿者本身曾參與霸凌,其中不少人間接透露了原生家庭並不幸福。有一位曾霸凌他人的青少年提到,他父親除了責罵,鮮少與他交談。

權威式和獨裁式教育,誰能避免養出霸凌者?

霸凌者的家庭都不甚美滿,這就不難理解了,因為霸凌就是為了取得和把持權力。如果孩子在家裡毫無權力,就會渴望透過其他管道獲取。研究顯示,孩子在家沒有獲得所需的監督與關注,在外霸凌他人的可能性就比較高。另外,霸凌者目睹或遭受家暴的比例通常也高於非霸凌者;身處暴力之中會使孩子習以為常,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可行之道。

而最不可能養出惡霸兒童的是實行權威式(authoritative)教養的家長。他們會明定界限、設立規範,但是也會傾聽子女的想法、彼此商量,並解釋其中的道理,而非不分青紅皂白地下達命令。相對地,獨裁型(authoritarian)家長與子女關係較為疏遠,也給予較少尊重和自主性,他們的孩子就比較有可能去侵犯他人。如果你總是陪伴著你的孩子、經常互動交流(這種時刻請放下你的手機!),而且以富有同理心的方式溫暖回應,你的孩子勢必能與同儕更處得來,而且懂得相互尊重。

無知並非無罪!孩子的錯誤認知,將持續助長霸凌行為

即使如此,你依然得經常跟孩子聊聊霸凌的議題。霸凌是件壞事,對家長來說,這個道理似乎簡單到不必直說。但事實上,有些孩子就是不懂,需要直截了當的額外引導。研究人員楊.烏爾班斯基(Jan Urbanski)在克萊門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家庭與社區生活研究機構(Institute on Family and Neighborhood Life)擔任奧維斯霸凌防制計畫(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主任。她說在各校執行相關計畫時,經常碰到孩子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算是霸凌。這些孩子可能會參與一些行動,他們只覺得是無關緊要的嘲弄,而且大家都很開心,卻沒接收到他人釋放了完全相反的訊號。

在一項發表於2003年的研究中,西班牙與義大利學者請179位9~12歲的孩童填寫問卷,藉此評估他們有沒有可能是霸凌者、受害者,或不涉及霸凌行為的人。然後,他們讓孩子觀看描繪霸凌行為的系列漫畫,詢問他們覺得身為霸凌者會有什麼感受,以及可能因此對受害者造成什麼影響。最後發現,可能是霸凌者的孩童之中,竟有7成根本不曉得霸凌行為會傷到別人。還有其他研究指出,其實有15%至20%的孩童會崇拜霸凌者,認為受害者只是活該。

請明確定義霸凌、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所以,請向孩子明確說明何謂霸凌、各種可能的樣貌,以及不該霸凌別人的原因,確認他們理解這無關乎個人動機,更重要的是他人感受。如果你的孩子一再嘲弄別人,即使並未懷有惡意,但只要讓對方覺得無助或受傷,那就算是霸凌。(如果你是會在彼此都開心的前提之下戲弄孩子的家長,那務必特別解釋這點;因為如果你會嘲笑他,他也會想嘗試,卻又無法適當拿捏無害逗弄和傷人譏諷之間的界線。)

研究人員也發現,部分霸凌者比非霸凌者不善於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也就是說,他們理解他人觀點的「心智理論」能力較弱。想要傳授這種技能,就得要求孩子想像別人的感受。你們一起看電影或電視節目時,可以偶爾暫停下來討論:「你覺得那個人物現在在想什麼?她剛剛遇到了什麼事?你覺得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孩子之間發生爭執,或是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時起了肢體衝突,你也可以這麼做。「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我們來想想,你覺得為什麼你的好朋友會難過呢?」

該做霸凌的旁觀者還是行動者?教孩子正確介入霸凌

另一個實用的辦法就是提出思考的框架,讓孩子了解目睹霸凌時該如何應對。不少家長都會建議孩子別插手,盡可能置身事外——這種想法的出發點是好的,實則糟糕透頂。

青年之聲研究計畫(Youth Voice Research Project)的研究人員調查了近1.2萬名的五到十二年級學生,詢問順利阻止與未能阻止霸凌事件發生的干預行為類型。根據初步分析,有87%的學生認為,不作為雖於事無補,卻也不會助長霸凌情況。當然,孩子大可不必突然變身正義使者而與霸凌者正面對抗,畢竟這並不容易(也很危險)。事後向老師報告或許會有幫助,但也要看學校風氣和老師的回應處理方式,所以孩子不見得會想這麼做。

那究竟該教孩子怎麼做呢?其中一個有效的辦法,是請孩子在霸凌發生後主動向受害者示好,例如跟對方一起吃午餐。我自己高中時,班上有個受歡迎的女生會積極地接觸被邊緣化和霸凌的同學。我注意到她的善舉且銘記在心,而現在也明白了,這樣確實有幫助。在青年之聲研究計畫中,曾被霸凌的孩子表示,同儕做過最能支持他們的兩件事,就是傾聽與陪伴。向受害者展現善意,也能防止日後再度發生霸凌的情況。霸凌者看到其他孩子向他的目標示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反彈,也沒有達到預期中排擠對方的效果,有時就會罷休了。

若當下無法制止霸凌,孩子還可以怎麼做?

然後,以家長的身分跟孩子聊聊如果事發當下無能為力,該怎麼做比較好;如果當下沒有能力挺身而出,依然可以做點什麼,例如找其他時機或方式給予受害者一些支持。聊聊這些真的會有幫助。在一份2018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家長向四、五年級的孩子建議在目睹霸凌事件時該怎麼做,然後再觀察這些孩子在校內遇到霸凌事件時的實際行動。在家長叮囑之下要主動關心及支持受害者的孩子,確實採取這類行動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孩子。

《別教出混蛋!終結霸凌、自私、厭女者:孩子犯錯怎麼教?科學大數據當你的教養神隊友》。 圖/游擊文化提供
《別教出混蛋!終結霸凌、自私、厭女者:孩子犯錯怎麼教?科學大數據當你的教養神隊友》。 圖/游擊文化提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62.jpg

游擊文化

游擊文化是非典型的獨立出版平台,容納靈活機動的企劃、積極反叛的選材,出版各種來自群眾且走入群眾的作品,以銜接書房與街頭的距離、填補知識與行動的落差。

作者文章

我變成了長照機器人...一個「照護離職」家庭的真實故事

我變成了長照機器人...一個「照護離職」家庭的真實故事

小心養出沒有同理心的「小霸王」!家長必修的霸凌防治課

小心養出沒有同理心的「小霸王」!家長必修的霸凌防治課

長輩們的「四處走走」 為了找到社群安全感與支持

長輩們的「四處走走」 為了找到社群安全感與支持

老了等於要減少勞動?撥開刻板印象背後對死亡的恐懼

老了等於要減少勞動?撥開刻板印象背後對死亡的恐懼

最新文章

性別凍結...美國五角大廈停招跨性別者 並中止軍人性別轉換治療

性別凍結...美國五角大廈停招跨性別者 並中止軍人性別轉換治療

南韓育嬰新政策!縮短每周工時 育嬰假最多可請到3年

南韓育嬰新政策!縮短每周工時 育嬰假最多可請到3年

全球首例!英國將立法禁止AI生成性虐兒童圖像

全球首例!英國將立法禁止AI生成性虐兒童圖像

爸爸也會產後憂鬱?男性參與育嬰比例提高 日本政府推出父親育兒支援手冊

爸爸也會產後憂鬱?男性參與育嬰比例提高 日本政府推出父親育兒支援手冊

每年300萬顆墮胎藥!一年至少30萬墮胎數 超過出生人數2倍

每年300萬顆墮胎藥!一年至少30萬墮胎數 超過出生人數2倍

友善醫療!衛福部公布LGBT+醫療照護指引、尊重多元性別

友善醫療!衛福部公布LGBT+醫療照護指引、尊重多元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