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護工場只進不出?轉銜率僅3%、老化問題浮現 勞動部急謀退場新制
庇護工場是身心障礙者的職訓中繼站,還是安心做到老的庇護所?全台庇護工場163家,員工2千多人,去年轉銜率(轉至一般職場比率)僅3.84%,老的出不去、新的進不來,勞動部擬推新「退場」機制。
身心障礙者老化較早,可能40幾歲就開始退化。統計至今年6月,庇護員工年齡介於35歲到45歲,占26%左右,45歲以上占14%。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身特組組長劉玉儀表示,庇護工場定位是職業訓練場所,不是照顧型安置機構,當庇護員工職能無法提升到一般性職場就業,又不能達到產能目標,就不適合待在庇護工場,發展署六月推動「庇護性就業者就業力提升試辦計畫」,加強庇護員工見習機制、提高企業雇用意願,針對老化庇護員工的「退場」機制,近期也將有新作法。
劉玉儀說,庇護員工每2年進行一次工作能力評估,過去若評為不適任,由庇護工場、家長雙方討論,但家長端往往阻力大,新作法改採團隊評估,以地方政府或職評單位邀集職管員、職評員、庇護工場代表、社政或衛政代表等,一起會同評估老化庇護員工何去何從。
喜憨兒基金會桃竹區副執行長顏鴻吉說,老化員工離場,若由庇護工場來做評估會很尷尬,會落入勞資關係,若政府願意跳出來,第三者評量,家長也許會相對信服,樂見其成。但他也指出,不管是轉到長照、小作所(身心障礙者社區日間作業設施)或日照中心,銜接資源本來就有,但如何讓家長轉換心態,孩子從賺錢領薪水,變成要付費,這個關卡很難克服。
「現在套在庇護工場的規定很矛盾。」育成社福基金會副執行長蔡惢珍指出,能力好的員工要轉出到一般職場,產能下降的老化員工轉不出去,當產能下降卻維持能力最巔峰的薪資,工場該怎麼維持運作?庇護工場又要回應市場需求、自負營虧、永續經營。她認為,接下來改採團隊評估,會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