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移工走進台灣菜市場-台斤聽不懂、要十元給四塊

Tiny(左)和 Risca(右)一起來到雙連市場買菜
 圖/One-Forty提供
Tiny(左)和 Risca(右)一起來到雙連市場買菜 圖/One-Forty提供

走進傳統市場,老闆吆喝叫賣,機車鑽過人群,菜籃撞擊菜籃。這裡熱情、粗獷、混亂,直來直往時也偶有摩擦。

One-Forty 的特別企劃【當移工走進菜市場】邀請兩位移工Titinih(以下簡稱 Tiny)、Risca Era Ardiana(以下簡稱 Risca),在週末假日來到台北雙連菜市場。一起買菜、做菜,也分享她們的飲食經驗;在活動與訪談過程中,我們從買賣看見台灣人情,從料理看見移工故事。

一個人買菜,是難得的獨處時光

星期天早上10點,雙連市場依然擁擠,人潮正開始退散,攤販漸漸喊出更低的價格。

從民生西路的巷口出發,Tiny身影如魚,快速穿梭在人群之中,Risca小跑步跟在旁邊。前一天,我們請她們寫下這天的購物清單,擔心採買時漏了什麼。Risca不時拿出便條檢查,Tiny的清單握在手中,卻幾乎不看,一邊疾走,一邊觀察兩邊的攤販。「平常買菜都不會寫下來,心裡記得要買什麼就好;也有很多時候,看市場有什麼就買。」

在台灣第一次逛菜市場,Tiny記得是2011年。當時在板橋做看護工,每個星期天,她推著輪椅上的阿嬤到附近市場買菜。幾年經驗累積下來,她也慢慢學會自己上菜市場。

2016年,在基隆照顧癌症病人,家裡只有她跟病患兩人,有空的時候,她會走一小時的路,從暖暖到七堵的菜市場,買齊幾天份的菜,搭公車回暖暖。一個人買菜,是她難得的獨處時光。

然而身為看護工,買菜也是為了照護對象。這天在雙連買菜,Tiny沒有逛街的閒散,反而像工作那樣速戰速決。步伐俐落穿過大半條市場,她才和Risca在第一攤停下來,買了長豆跟青蔥。動作迅速的同時,Tiny買菜細心而不草率。某個攤販在賣豆芽菜,她看了一眼就說,「那是綠豆芽,我們要黃豆的。」後來買萵苣(俗稱大陸妹),她特別翻開葉子,檢查內層有沒有氧化,在菜攤前面蹲著挑了很久。

出門買菜是難得的自由時光。 圖/One-Forty提供
出門買菜是難得的自由時光。 圖/One-Forty提供

10年前,在台灣種菜

剛來台灣那年,她也常常蹲著工作。2010年,Tiny以看護工名義來到台灣。原本以為要照顧阿公,抵達了雲林雇主的家,才發現主要的工作是幫忙種田。每天早上,她協助阿公起床,量血糖血壓、準備早餐之後,就外出走到田裡,開始一天的工作。冬天種菠菜,夏天種小白菜、青江菜,她花大量時間蹲在菜園裡,拔除一株株雜草。一年下來,Tiny從62公斤瘦到49公斤。

49公斤的她,要在收成時將青菜裝成25公斤的一箱箱,準備賣出。「老闆娘會檢查,看到有些菜不好看,她會打我。」她比著自己的臉、上臂、手背,彷彿被打的觸感還停留在上面。

有一天她在菜園突然昏倒。後來回想,Tiny說當時或許是天氣濕熱、田裡的肥料惡臭。在那不久之後,仲介讓她轉換。種菜一年多後,她離開了那份拔一整天雜草的農地。然而長期蹲踞,苦勞刻進身體,直到今天,她的腰腿仍慣性疼痛。看著她蹲在菜攤前,很難想像一具幹練的身體裡,藏著多少疲勞。

Risca(左)和 Tiny(右)來台多年,練就了一身買菜的本領。 圖/One-Forty提供
Risca(左)和 Tiny(右)來台多年,練就了一身買菜的本領。 圖/One-Forty提供

賣菜像在「罵人」?

當年Tiny推著輪椅上的阿嬤、到菜市場買菜的身影,Risca或許覺得很熟悉。因為平常在新莊市場,Risca也會遇到許多陪著老人買菜、到公園曬太陽的移工,久了之後認識,偶爾也一起聊天。不同於Tiny作為看護工、10年下來換過多位雇主,Risca從2016年來台灣,一直在同一個工廠工作。每週末休假,她固定去菜市場買未來一週要吃的菜肉。她表示身邊的印尼朋友其實都很習慣去菜市場,我問她不覺得超市更方便嗎?她搖搖頭:「不會!那個都好貴!」

買菜講求經濟,當天在雙連,Risca常常思考怎麼省錢。除了跟在Tiny旁邊提供建議,她也負責用天真熱情的語氣跟老闆講價、討一些薑蒜。在菜攤看到一袋3顆的番茄,她問老闆娘能不能買兩顆就好、算便宜一點;後來買蝦,老闆娘盛好一盤白蝦,賣她們200。Risca睜著水汪汪大眼問:「可以買100就好嗎?」老闆娘爽朗答應:「可以啊,我就幫妳裝100。來妹妹給妳。」將一半的蝦子倒進塑膠袋遞給Risca。

圖/One-Forty提供
圖/One-Forty提供

然而剛來台灣時,Risca其實覺得台灣菜市場的講價空間比印尼小很多。「像是在台灣買魚,3條賣150元,我問能不能買100?他們馬上罵我!在印尼的話,想買多少就買多少。」台灣攤販的買賣風格,曾經讓她驚奇:「老闆賣東西都要很大聲!第一次我嚇到,好奇是在罵人還是打架?回頭看才發現,原來是在賣魚。」

Risca笑著解釋:「在印尼,老闆也會叫客人快點來買,但不是這麼大聲的『kín-ê kín-ê』(台語:快點快點)!」她拍桌模仿台灣攤販的叫賣聲。

談到對台灣市場的第一印象,Tiny則說,比印尼菜市場整齊很多。「印尼市場真的,亂七八糟。人很多,大家都是趕快買、趕快回家;在台灣,大家會排隊,看到有人已經等很久,會讓說『你先你先』。」

不僅如此,攤販的景象也不太相同:「台灣都把水果擺得很整齊:這個是香蕉、這個是火龍果,一籃一籃的;印尼的都是混在一起,不同水果擺很近,也不會像台灣,賣得那麼漂亮。」Risca也同意,表示在印尼買菜常常有很多垃圾、蟑螂老鼠。她分享有一次在印尼市場,一群蟑螂突然聚到她腳邊,大家聽得雙腳瞬間發麻。

圖/One-Forty 提供
圖/One-Forty 提供

曾在買菜時被罵,「沒關係!我想學中文」

當天在市場買菜,Tiny和Risca全程用中文與攤販溝通無礙。不過回顧剛來台灣那陣子,兩人不熟悉語言文化,曾經歷許多挫折。Risca原本不知道台灣賣菜秤重算「台斤」。某一次在果菜攤,老闆秤了一斤水果給她,她困惑起來:「我想說,一公斤怎麼這麼少?我問老闆,老闆還罵我!他說一斤就這樣啊!」她笑著重現老闆的語氣,後來要問同事,才弄清楚兩者區別。「幸好搞清楚了,不然又要被罵。」

那已經是5年前。後來來到One-Forty上中文課,現在的她,不僅和攤販溝通流暢,甚至讀得懂攤販上標價的紙板。一斤、一把、一隻、一條⋯⋯,認得常見的中文量詞,她不用再問老闆菜錢怎麼算,「而且才不會被騙!」Risca半開玩笑補充。

至今,她還是固定去同一家菜攤買菜。當年罵她的老闆,看到她時會笑說,第一次被罵現在還敢來啊?「我說沒關係!我想學中文。被罵我才聽得懂。」混熟之後,有時候Risca 去買菜,老闆也會算她便宜一些。

買菜對剛來台灣的移工而言是很大的挑戰。 圖/One-Forty 提供
買菜對剛來台灣的移工而言是很大的挑戰。 圖/One-Forty 提供

Tiny一開始分不清「四」跟「十」的中文讀音,結帳的時候容易出錯。問老闆菜怎麼賣,老闆說「一斤十塊」,她會遞出四塊錢,被老闆糾正。當時發音不標準,買菜也曾經吃虧。有一次她帶著阿嬤到新莊的菜市場,看到一盒一盒番茄,想要詢問價錢。「我喊『老闆、老闆』,講了很久。我問他『這個多少』,他也沒有理我。可能我發音不標準,他聽不懂。」

輪椅上的阿嬤只講台語,Tiny也不知道怎麼向他求助,最後只能放下番茄默默離開。

在台灣擔任家務工,長時間相處的長輩很多只說台語。幸好Tiny安靜、善於觀察。家裡電視開著,她常常看民視、大愛電視台的台語節目,還沒學好中文,反而先學會講「食糜」、「洗身軀」、「泡牛奶」。有一陣子在桃園工作,她知道阿嬤喜歡吃木瓜,私下問雇主木瓜的台語怎麼講。之後陪在阿嬤身邊,她就問:「阿嬤,要不要tsia̍h bo̍k-kue?」

慢慢聽、慢慢問,11年下來,Tiny中文流利,當天買菜,還會不時插入幾句台語。

圖/One-Forty 提供
圖/One-Forty 提供

從民生西路穿到錦西街,再折返回民生西路。在雙連菜市場待了將近一小時,兩人手中已經提滿了以下食材:

長豆一把、青蔥一把、紅蘿蔔一條、番茄三顆、空心菜一把、萵苣三顆、花生一袋、白蝦一袋、紅蔥頭、蒜頭數顆、薑一枚、豆芽菜一袋、馬鈴薯一顆、黃瓜一條。

文未完,請接續閱讀>>>

本文轉載自《上下游 News&Market》(原文標題:當移工走進菜市場 01》聽不懂「台斤」被罵, Tiny、Risca:「沒關係!我想學中文」)。

延伸閱讀

>>陳凱翔One-Forty-跳起來,被看見也看更遠

>>Oneforty/攝影展不只攝影,要看見幕後移工之聲

>>當移工走進菜市場 02》今天做菜不工作! Tiny、Risca:在台灣做出不一樣的家鄉味

>>從彩色椰絲球到燉豬血配飯,從料理打開五感,體會移工的夢想與鄉愁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作者文章

廢光碟煉金術!台灣鍱德轉廢為再生塑料材 HP、特斯拉都指名要用

廢光碟煉金術!台灣鍱德轉廢為再生塑料材 HP、特斯拉都指名要用

不再只有「小綠人」!慕尼黑紅綠燈小人將設輪椅圖樣 體現多元、展現平權

不再只有「小綠人」!慕尼黑紅綠燈小人將設輪椅圖樣 體現多元、展現平權

像在洗三溫暖!中國多地不僅高溫還高濕 熱到水泥路面爆裂、牆壁也流汗

像在洗三溫暖!中國多地不僅高溫還高濕 熱到水泥路面爆裂、牆壁也流汗

上物台東這次宜蘭?業者再提案蘭陽溪口蓋風機 緊鄰52甲濕地、水鳥保護區

上物台東這次宜蘭?業者再提案蘭陽溪口蓋風機 緊鄰52甲濕地、水鳥保護區

最新文章

不再只有「小綠人」!慕尼黑紅綠燈小人將設輪椅圖樣 體現多元、展現平權

不再只有「小綠人」!慕尼黑紅綠燈小人將設輪椅圖樣 體現多元、展現平權

擺脫汙名化!專家推情緒障礙正名為「神經多樣性」 撕標籤、提升就醫意願

擺脫汙名化!專家推情緒障礙正名為「神經多樣性」 撕標籤、提升就醫意願

綠色療癒力量!台中農改場X榮總推園藝療育 助思覺失調患者重返職場

綠色療癒力量!台中農改場X榮總推園藝療育 助思覺失調患者重返職場

「最弱勢」變「生力軍」?心智障礙者也能是大缺工時代的潛力股

「最弱勢」變「生力軍」?心智障礙者也能是大缺工時代的潛力股

兒童早療變晚療...17處偏遠地區無篩檢院所 全國兒童篩檢僅46.2%

兒童早療變晚療...17處偏遠地區無篩檢院所 全國兒童篩檢僅46.2%

體驗拾荒者勞動日常!「拾習生計畫」實作撿回收 翻轉刻板印象、汙名化

體驗拾荒者勞動日常!「拾習生計畫」實作撿回收 翻轉刻板印象、汙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