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虐童悲劇不再 終結「小爸媽」的惡性循環
虐童致死事件頻傳,根據衛福部研究指出,「小爸媽」是主要施虐者,而6歲以下幼兒是高危險族群。既然研究已經示警,為了保護更多孩子,預防工作就要對症下藥,我認為,推動「親職教育」是一帖治本的藥方。
至善從事台灣原住民兒少發展工作超過21年了,尤其我們的服務地區是在原鄉中的偏鄉,長期以來,我們便一直在面對「小爸媽」這個問題。很常見的狀況是,一個我們從學齡前就開始陪伴的孩子,好不容易國中畢業了,有一天,他/她就突然和社工失聯,再聯繫上,不是結婚就是懷孕了,人生從此拐了彎。
年紀輕輕當了爸媽,有了另一個角色叫做父親和母親,但內心還是住了一個孩子,有人可以把新角色扮演好,有人應付不來,壓力很大,當壓力需要出口時,又缺少支持網絡,孩子就容易成為出氣筒,造成憾事。
20年的經驗讓我們看到,當孩子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長大,很容易複製父母的生命經驗,不是只有小爸媽,還有小阿嬤、小阿祖,一代接一代,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這幾年來,至善開始在推動親職教育,針對2~6歲孩子的家庭,在既有服務計畫中,創造空間和機會,把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可能是父母、爺爺奶奶等)拉進來,也變成我們的服務對象。
往年,我們在部落設立「幼兒照顧中心」,現在於馬里光部落也成立了一間部落互助教保中心,一路走來,我們培訓在地婦女成為園長或是教保員,為她們辦理保母培訓課程、教她們如何給孩子說故事,帶她們如何和孩子玩玩具;另外,組織家長團體,讓她們有機會聚在一起聊天、談心。
2018年底,我們剛剛啟動「行動幼兒園」方案,表面上是透過一台車,載著教保資源進入孩子的家,但背後是培力了10餘個部落婦女,透過兼職的方式,讓婦女一方面共同照顧孩子,另一方面是這台車也為婦女提供喘息服務,社工則從活動中發現與關懷脆弱家庭,在孩子有狀況前就因應。
這個月,我們在原鄉部落還啟動安心媽媽車的計畫,將親職教育提前到「負1歲」,就是從婦女懷孕期間就介入。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你可能會好奇,「父母陪孩子玩還需要人家教嗎?」是的,這真的是一門學問,因為從中我們會獲得幼兒發展的知識與應對的能力,觀察孩子的需要,陪伴他們成長,過程中父母獲得了支持,情緒也有了出口。
少子化時代,孩子的量少了,成長的質就要提升。親職教育不只是父母的事,還需要社區和政府加入,養一個孩子,是需要整村子一起加入,政府則不只是社家署(社政)的責任,教育部門、衛生部門(衛政),甚至是經濟部門,都責無旁貸了。
這帖藥方不是特效藥,它需要一個世代的時間來修復、驗證,短期間內修法加重刑責處罰施虐者獲得表面正義,固然大快人心,但這不會解決根本問題,反之,社會應該同理小爸媽,台灣還有多少角落、有多少小爸媽和孩子需要幫助,我們應該有所覺悟,親職教育是長期作戰的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