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童靠午餐撐一天 誰來幫他們?
![山上每逢農忙時節,不少家長都從早忙到晚,有時一不注意,營養午餐就會變成孩子一天中唯一的食物來源。但小賢是其中最極端的一例,他甚至連學費都仰賴教職員「愛心認捐」。 圖/報系資料照](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8/06/04/99/4826040.jpg&x=0&y=0&sw=0&sh=0&exp=3600&w=832&w=948)
營養午餐在都市,搭上團膳、中央廚房的便車,即使不美味,孩子們還有飯吃,那偏鄉呢?
偏鄉小校人數少,但食材成本卻相對高,加上交通運送路迢迢,油資雪上加霜,讓原本已經偏低的餐費預算,用在真正買菜買肉時,只夠「挑剩菜」。這樣的午餐,卻可能是偏鄉弱勢童一天中唯一一頓像樣的正餐──更可能是要打包回家,養活家人的一頓飯。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直擊偏鄉校園午餐的三大現況,反映營養午餐在城市之外遇到的困境。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來到嘉義縣阿里山鄉,這裡的達邦國小,營養午餐菜色差到當地人看不下去,最後由一間當地餐廳老闆,好心攬下每趟140公里的超高油資,相當於台北到花蓮的距離,孩子才終於吃到翠綠的青菜。
達邦國小校長盧柏全說,要從平地將食材運到山上,油錢是第一高;本校加分校共70名師生,就要負擔2名廚工薪水,比起市區平均200人負擔1名廚工,人事費用成第二高。最後,小校經濟規模小、沒有利潤空間,廠商不願承包,食材成本壓不下來,是第三高。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
《倡議+》聚焦台灣社會議題,鎖定泛教育、社企、社創與環保領域。我們細膩刻畫在這塊土地上打拚的大小人物、關懷弱勢,對議題進行深度反思。期待你的+1,與我們攜手打造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