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原文書變生活教科書 文化大學「綠色學分」地方修
教育是永續發展的其中一項目標,也是實現其他永續發展目標的途徑。結合學術研究,將知識化為永續發展的養分、推動社會永續共榮,大學教育在永續人才培力扮演重要角色。
洞察到國際永續與教育的趨勢,文化大學於2019年創立台灣第一個永續創新學院,以教育培育學生具備永續意識、進而採取行動的實踐方向,第一堂課,從關心自己的所處環境開始。文化大學選在鄰近校址的金山、萬里、三芝地區,打造「北海岸計畫」,幫助在地建立永續發展途徑,也將地方作為永續教育的場域。
「北海岸計畫由永續創新學院主導,實際進到場域,了解當地需求後,提供公益法扶服務、婦女學習、食農教育等服務。與環球購物中心攜手打造金山文史教室,再由學生視需求滾動調整、維持營運,成為金山的文史基地。」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方元沂對北海岸計畫特別有感,除了師生投入,企業也投入心力協助校舍改造。以USR為起點,串起地方、學校、與企業的連結。
永續課遍地開講 帶著走的綠色教科書
解決問題是創造知識的重要途徑,在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裡,永續不是通用公式,而是因地制宜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學習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在文化大學USR計畫裡,由老師帶著學生一起進入場域、最後成為計畫實踐的主角。」
文化大學教育系助理教授陳盈宏多次透過各類課程及活動,包括: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跨域課程、教育創新與永續城鄉發展特色課程、萬里國中暑期永續教育營等。以文化大學共同生活圈的北海岸為課程實踐場域,從課程設計、教學引導到跨域教學,逐步引導學生帶入生活經驗、提升學習動機及興趣、與地方產生共鳴,讓同學們成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及永續發展教育的種子。
前有瑪鋉溪、後有綠意環繞,北海岸偏鄉的萬里國小是新北市推動環境教育的最佳地點,也是教育系學生宋昱辰實踐社會責任的場域。「我們針對國小學童進行遠距課後輔導陪伴,設計出符合個別學童需求的課輔內容。」宋昱辰提到,透過探索適合學童的學習方式、打造專屬的學習型態,可以直接在教學場域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效,成功運用所學,提升學童自主學習的動力,讓他特別有成就感。
地方思維看痛點找亮點 修學分先摘「都市眼鏡」
背山面海的金山,曾面臨人口凋零的困境,浪金山創辦人、現任臺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蔡文培,透過大三校內媒體實習、參與USR計畫的機會,看見金山的價值與故事。從能源議題出發,以人、文化、社會、政策為觸角伸入在地,蔡文培經常向金山文史工作者郭慶霖請益,也為日後深耕金山埋下種子。
建立工作坊、與在地人共學共創,蔡文培成立的「浪金山」串起各方利害關係人,建立與金山共好、與地方共學、與居民共創的體系,如今成為金山發展的據點。「無論參與者是誰,都可以在浪金山被引導找到自己的角色」。深入地方、找到利基點、與地方共學共好,蔡文培以浪金山為起點,吸引更多人走進金山,找到自己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成就感。
「文化大學很多教授都很支持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甚至願意凝聚成一個社群。學生依然是本位,由教授帶領學生、與地方產生連結,再由學生作為執行者。」蔡文培指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串起跨領域專業,不同學門在地方交會、激盪出更多的想像,也是文化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奠基。
高教知識力×地方創生力 開啟USR新篇章
以學生為主體結合USR,才會與地方共好,大學需扮演永續教育更積極的引導角色。在文化大學的社會責任實踐裡,參與者既是夥伴、也是領導者,由老師引導學生與地方創造連結,成為實踐的主角。
「文化大學的USR一路走來,資源逐漸穩定,老師們樂意引導學生提出解方,不斷有創意、發想進來,也實現社會創新的精神。」方元沂表示,除了既有的知識韌性,未來,永續創新學院也會導入地方需要的加速器、培植創業人才,期待結合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地方創生與企業ESG,共創永續教育價值。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