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寄生上流》看一部真實上映的偏鄉教育實境秀
還記得我在看《寄生上流》這部電影的第一幕——那是兒子基宇找尋 Wi-Fi不得的畫面。當電影鏡頭從地平線逐漸往下至僅有幾個透光小窗的地下室,第一幕就給了觀眾千言萬語。這家人住的地方、他們的社經地位、在全球無線網路最先進的韓國找尋網路的畫面,標誌了他們安身立命之處,正是所謂的社會邊緣。
會對金家人住的半地下室與 wifi 劇情特別有感,是因為這讓我想起一位訪視過的部落學童。他們一家人住在一個依著堤防擺放的貨櫃裡,每天,堤防上道路的砂石車熙來攘往地從他們頭頂開過去,只要大雨一來,他們就十分焦慮,我的小小學員會跟我說:「怎麼辦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居住條件如此惡劣,為何他們仍選擇這裡作為棲身之處?還是我們應該問的是,他們有選擇嗎?他們甚至這樣想:這裡不用房租也沒有門牌,所以收不到帳單;而旁邊就是水利局的辦公室,免費 WiFi 訊號很強,即便四大電信都欠費,仍然可以享受網路吃到飽。他們愛這裡!
與貧窮的距離,又遠又近
和你一樣,我不敢相信,怎麼會有人住在堤防旁的貨櫃?但事實如此,只因為沒有真實看見,這之間的距離,讓我們無法想像,貧窮,就存在我們所知的世界。我們所見的是,人手一隻 iphone ,怎麼會有人連門號都辦不成?連鄰居家的狗都有自己的狗屋,信件都有漂亮的信箱可「安居」,怎麼可能會有人無家可歸,或是住在名為「家」的貨櫃?
讀到這,可能有人仍說這只是偏鄉的極端例子,然而貧窮時常僅在不遠之處,只是未曾注意罷了。接下來這個例子也是我的學員,他們一家人,就住在你我都可能參拜過、香火鼎盛廟宇旁邊的鐵皮屋。
白天,香客熙熙攘攘,卻很少有人發現,旁邊這個看似儲藏室的地方,竟然硬生生擠了 5 個人?彷彿規避神明的幽魂,到晚上,他們才出來用廟裡的洗手台洗澡。這完全讓我想起了《寄生上游》中,前管家欠債的丈夫蝸居在地下室的劇情。學童的父親因為欠債而借住在廟中,他說:「日子久了,也沒有什麼不好,有時候想想,與其辛苦的生存著,不如就不存在吧!」
因為富有才善良?小人物的「道德失重」
你可能會想,都沒有人去幫助他們嗎?我們應該能做些什麼吧?在那之前,我想請大家細細品味《寄生上流》電影中的這句話:「那位太太富有,卻很善良。」
當金家 4 人趁著主人外出獨占整幢豪宅,吃著不屬於他們的佳餚、喝著不屬於他們的酒,享受著不屬於他們的風景,爸爸金基澤這樣形容社長夫人。然而媽媽忠淑忿恨不平地說:「不是富有『卻』很善良,是富有『所以』善良,要是我有這麼多錢,我也會很善良,錢就是熨斗,把一切皺褶都燙平了。」
這番話讓我想起一位老師曾跟我說過:「其實每個基金會的『企業家』都是『社工』。」他之所以這麼說的原因是,大家對社工的印象多半是,社工很善良,但許多時候,社工限於種種原因無法發揮所長,只能發錢,而很多仰賴福利的案主,反而喜歡社工用發錢的方式來解決困難,久而久之,企業家就變成了「社工」。
究竟是企業家變成「社工」,還是社工變成了「企業家」?時常看到新聞播報企業家捐款百萬的善舉,卻很少有新聞報導社工訪案百次的苦情。倘若如此,或許企業家退休後都可以從事社工,或許單純以金錢堆積善行,會更符合社會的期待?
這與社會寫實劇《我的大叔》中這句「活得好的人,容易成為好人」遙相呼應。道德與生存確實存在先後,不是從事社福工作的人,可能無法有實務的共鳴,但請試著聯想一個畫面:
此刻,你眼前排了一長串需要幫助的貧困民眾,一個接著一個,每一位都需要你所擁有的某樣事物:一個要你腳上的球鞋,另一個要你下禮拜去沖繩的機票,ㄧ個向你討取剛搶到的五月天門票,另一個要你耳上的 Air Pods 。每一次,當你把東西給出去,他們都會說「謝謝」,可是接著他們又會走回人龍,重新排隊,好向你乞討更多的東西。
你我都不是比爾蓋茲,無法任人予取予求,當「善良是強者的特權,是需要成本的行善」,當善良被化約為金錢的給予,成為救贖的唯一,就成了最簡單、也最複雜的形式,我們,因此忽略了金錢以外的善良。
理解他人處境並嘗試給予合適的幫助、分享一顆便宜的糖果那怕它是多麼廉價的歡笑,這些都是善良,但我們是否確實看見?
沒有小丑的喜劇,沒有反派的悲劇
刻劃貧窮金家可悲之處的同時,這部電影也揭露他們懶散而欲求不滿的「惡」,這是我為何請大家想像前述畫面的原因。而刻劃富裕朴家不食人間煙火時,則不時流露他們天真又慷慨的「善」,讓觀眾無論選擇同情或厭惡都變得困難,而無法一味歸咎於任何一方。事實上,朴家何罪之有?他們奉公守法,未行剝削之舉,卻受金家所害而導致連串悲劇,金家有千百個足可被譴責的理由。
我們常認為階級是因果關係,不努力自然無法往上爬,卻不知有時窮者所面臨的困境,並不只是物質條件上的貧窮。環境可能使他們陷入惡性循環,眼界受限,使得生活永遠無法得到改善。
教育,讓世界為你改變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翻轉階級沒望了,就如同電影中的小人物,在經歷這麼多悲喜,這群「下流人」最後仍然回到了地下室,什麼也沒有改善,反倒變得更糟,更慘的是,你我之後,可能就覺得不再需要幫助他們,或是,他們再也不值得幫助了。
然而,我們可以放棄曾放在他們身上的一切希望,卻不要忘記留下「教育」。我們常聽到有句話這麼說,一杯咖啡的錢就可以幫助貧困兒童度過一天,但是一個正確的教育,可能會幫助他一輩子。
這裡所指的教育,並不限縮於書本知識,而是一種心態。就如同我在課輔學員時,即便學員在評量上亂猜一通,我也很開心,至少他開始主動跟我拿評量,而這是他之前從來不會做的事。不會寫與不願寫,前者是知識的教授,後者則是心態的教育,也是一切學習的起點。
偏鄉教育不是福利依賴的頭銜
電影未必只是一種娛樂,拍來笑一場、哭一場,《寄生上流》若僅有前段的韓式幽默,是不會如此受到推崇的。這部難以輕易定義的電影,是寓言,更是寫實紀錄,引起廣泛反思。偏鄉教育亦是如此,不是灑了錢,偏鄉就會長出教育的希望,而是你我關注這個議題,不斷反思,如何做才是真正為偏鄉好?這才是社會責任的真實意義。
讓每份關懷放在最適合的地方,就是撐起一個 NPO 的原動力,也是我們偏鄉老師有力的後盾。讓我們放膽嘗試,期待每個孩子都能連到名為「教育」的 WiFi!
作者-道卡斯平原的社會觀察家
天真浪漫 90 後(ENFJ)沒靠山但就讀四周都是山的臺灣中心大學。18 歲踏上志願服務道路,在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動裡橫衝直撞,期許撞見更多社會的良善,讓社會更美好。
帶著奉獻到處當志工,帶著感恩去生活。喜歡用那顆漂亮的大眼睛,去捕捉所經歷的事物與美好,而旅行就是我的心靈養分,分享旅行更是我的熱愛。
人生套路:人是固體的给壓力也不能變形,所以你值得笑一個。
延伸閱讀
主廚也愛的上等雞 與偏鄉家庭共創「小而美」商機/專訪岩生築見
本文轉載自《NPOST公益交流站》(原文標題:從《寄生上流》看一部真實上映的偏鄉教育實境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