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正衝擊農業!台灣拜耳「採摘玉米 攜手公益」助攻糧食永續發展

「先往下折再轉一下就能輕鬆拔起」、「大家把玉米集中到這邊的籃子哦!」晴朗的10月7日早晨,超過20名台灣拜耳同仁前往嘉義,無懼艷陽高照,一起捲起袖子走進田間,從玉米桿上摘下顆粒飽滿的玉米。

專精作物科學的台灣拜耳,今年攜手嘉義農民和新創團隊「阿龜微氣候」,種植由拜耳研發的佳穗9號玉米,並透過科技技術記錄生長過程,一起見證拜耳種子的環境適應力,以及再生農業的豐碩成果。

台灣拜耳秉持「全民健康,無處饑荒」的企業核心使命,為全球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圖/吳欣穎 攝影
台灣拜耳秉持「全民健康,無處饑荒」的企業核心使命,為全球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圖/吳欣穎 攝影

不只採摘玉米,台灣拜耳也攜手公益,收穫約1300支玉米將捐贈給勵馨基金會、台灣兒童少年希望協會、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等公益團體,分送給有需要的長輩與兒童,一同分享豐收的喜悅。

農業「再生」更進一步 拜耳的企業永續使命

為提升糧食自給率,農業部自2016年起推動「大糧倉計畫」,鼓勵農民轉作雜糧作物,除了活化土地,還有助於減少糧食進口所產生的碳足跡。其中,金黃飽滿、Q彈香甜的甜玉米成為農友間的熱門選擇。

然而,國科會與環境部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警告,台灣暖化趨勢將持續至本世紀末,若無法有效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夏季恐延長至7個月,且每年高溫逾36°C的天數增加75天,水稻與玉米恐分別減產18%及17%,對糧食自給率構成不利影響。

台灣拜耳同仁開心採收玉米,見證再生農業的豐碩成果。 圖/吳欣穎 攝影
台灣拜耳同仁開心採收玉米,見證再生農業的豐碩成果。 圖/吳欣穎 攝影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糧食安全壓力,從根本改變現今的農業栽培方式,轉向「再生」被視為一種解決方案。台灣拜耳作物科學部門總經理杜月惠說,「永續農業是當前的基本標準,再生農業則是更進一步。」

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是一種強調永續及土壤健康的生產方式,以較低的碳足跡與資源投入,獲得產量更高、品質更好的作物收成。杜月惠舉例,使用數位科技精準控制噴藥,在對的時間噴灑在對的位置,農民可以大幅減少農藥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為環境帶來好處。

台灣拜耳秉持「全民健康,無處饑荒」的企業核心使命,期許用科學的力量,結合育種技術、作物保護及數位化管理,提供「以較少資源達到高產量」的再生農業解方,為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一己之力,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包括SDGs2「消除飢餓」、SDGs3「健康與福祉」及SDGs13「氣候行動」。

台灣拜耳作物科學部門總經理杜月惠。 圖/吳欣穎 攝影
台灣拜耳作物科學部門總經理杜月惠。 圖/吳欣穎 攝影

拜耳佳穗9號玉米 4優勢助攻農民生計、糧食永續發展

對一般消費者而言,市面上的玉米可能大同小異,但拜耳引進的玉米品種「佳穗9號」具備4大優勢——高產量、市場價值高、口感佳、耐熱性強,不僅有效提升產量、促進農民生計,還能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

此次,深耕農業科技的「阿龜微氣候」運用縮時攝影機,日夜監測佳穗9號玉米的生長情形,並與其他玉米品種進行對比。

阿龜微氣候共同創辦人盧安邦指出,這次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佳穗9號玉米的發芽率高達8成,而其他品種僅1成,可見佳穗9號玉米在存活率、產量及品質上的卓越優勢,也就是說,若投入相同的資源,佳穗9號玉米可以餵飽更多人、更多的家庭。

阿龜微氣候團隊架設縮時攝影機記錄玉米的生長過程。 圖/江建泰 攝影
阿龜微氣候團隊架設縮時攝影機記錄玉米的生長過程。 圖/江建泰 攝影

氣候變遷日益加劇,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已是進行式。根據《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在極端氣候的情境下,未來每年影響台灣的颱風數目減少,本世紀末可能僅剩1至2個,但變得更具破壞性。

回顧今年7月凱米強颱侵台,造成中南部多地淹水,嘉義農友辛苦種植的玉米毀於一旦,10月的山陀兒颱風也險些重創玉米田,這次的採收活動差一點無法如期舉辦。農友阿俊直言,「今年颱風和豪雨影響頗大,玉米從播種、開花授粉到採收的週期都被打亂了!」

更嚴苛的氣候挑戰,意味著糧食安全的風險持續攀升。杜月惠表示,現在越來越能感受到氣候改變對農業的影響,台灣拜耳將引進適合台灣的品種、運用環境友善的科學方法,協助各地農民面對挑戰,確保建立永續發展的糧食生產系統。

勵馨基金會收到台灣拜耳捐贈的玉米。 圖/勵馨基金會 提供
勵馨基金會收到台灣拜耳捐贈的玉米。 圖/勵馨基金會 提供

小朋友開心撥玉米,迫不急待吃到香噴噴的玉米大餐。 圖/台灣兒童少年希望協會 提供
小朋友開心撥玉米,迫不急待吃到香噴噴的玉米大餐。 圖/台灣兒童少年希望協會 提供

香甜嫩口的玉米現煮入菜,提供偏鄉長輩健康營養的餐點。 圖/中華聖母基金會 提供
香甜嫩口的玉米現煮入菜,提供偏鄉長輩健康營養的餐點。 圖/中華聖母基金會 提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糧食追不上人口增長!基因編輯能解救糧食危機?

糧食追不上人口增長!基因編輯能解救糧食危機?

台南啟用首座「毛孩森活村」!期待認養、減少人犬衝突

台南啟用首座「毛孩森活村」!期待認養、減少人犬衝突

台灣離岸風電的未來...挑戰與機會並存的「逐風之道」

台灣離岸風電的未來...挑戰與機會並存的「逐風之道」

更好的社福生態 更好的生活氛圍

更好的社福生態 更好的生活氛圍

最新文章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斑馬線變「亂碼」線? 彰化小西商圈破格大改造、注入新意

斑馬線變「亂碼」線? 彰化小西商圈破格大改造、注入新意

台語更名「台灣台語」?文化部:展現在地化、尊重族群自稱

台語更名「台灣台語」?文化部:展現在地化、尊重族群自稱

買一條愛地球的魚!魚仔青打造永續漁獲平台、用行動守護海洋

買一條愛地球的魚!魚仔青打造永續漁獲平台、用行動守護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