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是什麼?探見日本老村落大翻身的真相
台灣近日高喊「地方創生」,「地方創生」是什麼?
先聊聊日本版的地方創生,最普羅大眾的案例是日劇「拿破崙之村」,講述一個公務員,前進高齡化嚴重地區,村子裡只有老人與農地,沒有其它產業,也沒有觀光客來,假使這批老人接續去世後,幾乎等於滅村。
這個公務員用各種拿破崙的名言,用創新的觀光手段,招攬大批觀光客,帶動當地產業活絡,也製造新的就業機會,使得年輕人返鄉居住就業,讓村子整個活絡起來。
「拿破崙之村」是真實故事改編,日本真的有一個這樣的公務員,他叫高野誠鮮,專門找「極限村落」加以改造,這種村落裡,每兩個人就有一個超過65歲,換言之,整個村落超過半數以上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
當彼此的橋梁:獻米給教宗讓老村再生
這麼老的村落要怎麼再生?他最知名的改造就是「獻米給教宗」。他到一個海拔150-400公尺左右的神子原地區,那邊有刻苦開墾的梯田,種植的稻米都是雪水灌溉而成,因此非常美味可口。但是收購價很低,不到一般上班族薪水五分之一,農民們只能勉強維持生活。
神奇的改造就是說服農民放棄收購補助。不再拿政府給的收購價,而是自創品牌、自訂價格,甚至自己加工販售。他寫信給日本天皇、美國總統,以及羅馬教宗。
他用一句話打動了教宗,「神子原村落是一個只有500人的村落,而梵蒂岡是一個只有800人的國家。就讓我來當彼此的橋梁吧。」成功地把神子原米獻給教宗,這一刻國內外媒體爭相採訪,引發搶購。
不拿政府補助,靠村落的品牌成功後,他接著說服農民自己成立公司,自產自銷,最後還走上自然農法,不施肥不撒農藥,2012年神子原米終於成功進入巴黎的米其林三星餐廳。
像這樣的超級公務員,每個國家都會希望能多幾個,擾動社區、進行培力,最後還能達到產業經濟成效。
中央想治理地方 日本地方創生做了30年
日本把2015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主要因應人口持續湧入東京,而地方鄉鎮則面臨高齡化、人口逐漸凋零導致滅村危機。因此啟動地方經濟戰略,希望吸引年輕人前往地方城鎮、提升人口、創造就業機會。
「地方有活力,日本就有生機。」這句話衍生出來的「地方創生」並不是2015才開始,日本政府從1988年起就關注地方消失與復甦問題,而且也真的信奉地方活化,故鄉不能消失。
當年的竹下登內閣推出「家鄉創生」計畫,向地方縣市發放了快100萬美元,而且沒有限制運用方式,各縣市可以提出各種特色方式把這筆錢用在振興地方經濟。
接著是1999年小渕恵三內閣對有15歲以下兒童的家庭和65歲以上老人,發放180美元的「地區振興券」,類似「消費券」,試圖刺激消費。但是消費券對景氣回升沒有實質的幫助,也常被詬病是「煙花式福利」。
給補助、發放消費券的方法一一失效。2007年第一次安倍內閣開始提出「支援地方振興項目」。積極採取少子化解決對策、促進人們在本地定居、幫助年輕人自力謀生的地方政府,國家便發放補助款。
之後2011年,民主黨的菅直人內閣時期,設立「地區自主戰略撥款」,更直接地把政府指定用途的撥款一次性發放給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自主決定使用。
然而各類地方創生的措施有用嗎?從1988年到2014年,日本地方鄉鎮的老化,工作機會消失導致人口流失,人流、金流都持續地向東京湧入。把2015年當作地方創生元年,又能有多大效用呢?
有日本評論家分析,一次又一次的討論地方創生,是凸顯中央政府想方設法要治理地方政府。如何透過補助款的發放,讓地方產業活絡,而後產生的地方稅收,可以如何地再分配。這些學問,跟每次的內閣更迭有關。
創造地方新產值 在地人要先認同家鄉
日本的安倍晉三期待新的架構可以整合資源,由地方提出創生方法,然後由國家跨部會資源投入,最終目的要達到地方可以形成新的企業、創造新的產值。那麼,台灣也在推地方創生,可以有樣學樣地跟著日本走下去嗎?
想要地方創生,唯一能依靠的是「地方覺醒」,在地人對自己的家鄉感到光榮,便會留下來創業,並且推動各種友善土地,以及友善當地企業的理念。
比如有些地方縣市鼓勵在地消費:直接跟當地小農購買,只在非連鎖的咖啡店消費,只購買當地設計師品牌衣服等等。如此才可能把人流、金流鞏固在地方上,地方鄉鎮不至於消滅。
• 本文原載於世界日報,原文標題〈日本看看/地方創生 讓老村落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