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早療資源少 伊甸服務以「家庭」為中心
新生命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但根據WHO推估,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6-8%,相當於每15個小孩就有1個可能為發展遲緩兒,需要投入早期療育資源,這對偏鄉家庭來說是一大負擔。伊甸基金會深入偏鄉多年,由社工、教保員深入偏遠地區,針對服務資源相對較少的家庭,採取發展性社會工作模式,以「家庭」為中心導入社區資源,為孩子提供早療服務的同時,也讓家長一同學習療育技巧,結合家庭作息並透過日常生活的場域,由家長在課後陪伴孩子練習,進而達到「家庭賦能」。
每天上午7點半準時抵達伊甸高雄旗山早療中心,六龜據點教保員黃惠芳已擔任教保員14年,從不敢獨自一人開車上山,到能每天獨立開1小時以上車程到高雄市六龜、桃源、茂林、那瑪夏等偏遠山區。她說,因偏鄉家長可能平時需務農,工作繁忙無法帶孩子下山到機構訓練,須由專業人員抵達偏鄉投入資源。她認為,到偏鄉做早療服務,最大的考驗是路程遙遠。
黃惠芳表示,她目前共負責16名孩子的早療課程,每周到1、2個地區服務,平日到各地區學校上課,寒暑假時間則需到孩子家中,其中最遠在桃源區樟山國小,固定每周一前往。近期明霸克露橋臨時便橋完工,抵達樟山國小車程約2小時;周二則先花40分鐘抵達茂林區,再開20分鐘車程到茂林多納;周三到桃源區,車程約1小時;周四再走4、50分鐘車程到六龜區;周五預留時間讓缺課的孩子補課,剩餘半天回到辦公室準備下一周課程,及書寫孩子的教學記錄等文書作業。
小朋友每天精力旺盛,難免會有無法靜下心來上課的時候,黃惠芳說,如果遇到拒學的孩子,她會帶孩子喜歡的玩具,花時間與孩子互動並了解拒學原因,讓孩子邊玩邊學,打破以往上課的嚴肅印象。之後再慢慢引導進入課程,依照孩子的身心狀況安排個別化課程與服務,幫助孩子學習成長。
伊甸旗山早療中心社工組長謝亞芳表示,教保員每周只能上課1次、每次1小時,時間畢竟有限,因此教保員上課時期待家長能在一旁陪伴,往後當遇到風災、疫情,教保員或社工無法上山,只能提供教材及視訊方式授課時,家長就扮演非常重要的陪伴角色。
謝亞芳指出,伊甸基金會早療中心經常在進行活動宣導、遊戲篩檢中發現疑似較「慢」的孩子,當下會由社工與家長討論,根據孩子的發展狀況並由「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評估,建議讓孩子到醫院先進行篩檢。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到了2歲,還不會說疊字「爸爸、媽媽、吃」等字眼,家長在家中觀察有疑慮也可打電話向早療中心諮詢、預約免費篩檢。
教保員每周一小時課程有限 望提升家長能力達家庭賦能
「伊甸是哪裡有需求就往哪裡去」伊甸旗山早療中心主任許廷安表示,旗山早療中心主要服務大旗山9區,最遠到桃源、那瑪夏,這些偏鄉因資源較少,難找到合適上課的地點,多選擇銜接學校、圖書館等在地資源作為走動式據點,如真的沒有這些資源,則改採到宅形式,期望將資源帶到偏鄉各個角落,滿足偏遠地區早療家庭需求。
許廷安說,對此伊甸推廣「發展性社會工作」以家庭為中心,結合及開發社區現有資源提供慢飛家庭所需服務,當醫師篩檢發現孩子有早療需求,由社工完成家訪,了解家庭狀況、需求,再搭配家長療育資源使用能力、評估社區資源後,根據社工每半年為孩子設計的個別化服務計畫(ISP)投入訓練。
舉例來說,社區有操場、大型遊具可訓練孩子的肌耐力,再搭配家庭原有作息,針對孩子較弱項目融入早療課程中,如偏鄉有家長到農地工作,可請孩子幫忙澆水,增加雙手負重力,或是帶孩子到社區雜貨店、超商採買,在購物過程中訓練顏色辨認及數數能力等,將原本家長都為孩子做好的事情,慢慢教給孩子親手學習,家長在過程中也能發現,原來早療不一定要帶孩子到遙遠的醫療院所,其實只要透過鄰近的社區資源就能達到療育目的。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29年,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無論是偏鄉或都會地區,發展遲緩兒及家庭得面臨漫長的早療、復健之路,加上資源的缺乏、不友善的環境,對他們來說都形成一堵無形的壓力高牆。「長大」其實不簡單,需要社會大眾的關懷,才能讓他們能勇敢邁出向前的腳步。
支持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
陪伴慢飛天使勇敢向前行,捐款專線0800-025-885,或至伊甸官網線上響應:https://reurl.cc/NAp5Oe
如您對發展性社會工作有興趣
歡迎報名參加伊甸於6/23-6/24所舉辦的「聆.聚.釐:本土實踐與未來展望之旅」線上論壇!點此報名。
看更多>>>孩子有情緒不一定是頑皮 早療陪伴家長與慢飛天使一同學習成長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