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污名的「療癒劇場」-我生病了,但我們都一樣

生藝人計畫劇照。
 圖/OD表演工作室
生藝人計畫劇照。 圖/OD表演工作室

OD表演工作室針對精神康復者生命經歷所改編的戲劇「生藝人計畫」,以回憶與夢想為主軸,不避談疾病,但談的也不只是疾病。故事講述任職於技術部的員工張守則,其工作是幫前來求助的人,在破碎的記憶中找到有價值的部分,進行交換或交易。其中的指標有稀有度、清晰度等。案例中有沒見到親人最後一面的遺憾記憶,也有青春時沒有結果的青澀情感。OD表演工作室擅長以溫柔的方式,包裝敏感尖銳的議題,渴望在作品中傳達「我們都是一樣的」。



不同背景的夥伴 因為喜歡劇場而聚集

OD表演工作室成立於2010年,由一群喜歡劇場的人們組成。他們藉由串連北部大專院校戲劇性社團的轉身戲劇節認識,並在完成作品後,更加確定了還想一起做點什麼的想法。他們有的人是專業社工出身,有的人學的是企管,也有人學的是法律、外文,並不是人人都有表演經驗。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於2006年立案,旨在推廣「應用劇團」在臺灣的整體能見度、累積專業人才庫,策劃相關工作坊等。透過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牽線,新加坡戲劇盒劇團的李邪老師提供OD表演工作室許多表演專業方面的協助。2017年一月更來到臺灣協助團隊訓練,完成了在地化戲劇作品《一堂課,台灣》。內容針對台灣的社會制度,探討弱勢族群在這之中的處境,如都市更新、高齡化社會等議題。負責人陳姵如再將從中學到的技巧轉換成一套表演系統,開設工作坊,提供給爾後加入的,不具表演經驗的成員。

總編導蔡朋霖表示,他身為主要創作者,又是專業社工出身,因而看到了個人、心理層面外的視角,並以戲劇作為一種溝通方式,和社會進行對話。

OD表演工作室負責人陳姵如。 圖/靳詠雯 攝影
OD表演工作室負責人陳姵如。 圖/靳詠雯 攝影

生藝人 生異人

OD表演工作室也和專業單位共同承辦戲劇演出,如非營利組織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該協會主要負責幫助精神康復者重新適應社會生活,在就業、居住、生活等方面有更好的品質。他們於2013年起,開始使用戲劇作為協助精神康復者的管道,2016年則開始有了戲劇的演出。

生藝人即是與精神康復者共同工作的團隊,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做藝術性的表達,也因此當歷經四年工作,決定要為這個行動計畫取個名稱時,便取將「生命」作「藝術性」轉譯的「一群人」之意,命名為「生藝人」。是生藝人,也是生異人,希望表達「讓有差異的人透過藝術,為自己說話」之含義。

當一齣戲中,有三分之二成員是精神康復者,計畫負責人潘宗育表示,其中面臨的困難並不會因為團員的精障經歷而有不同。他們和所有人一樣會經歷緊張與興奮。而每個人加入OD表演工作室的初衷不同,但他都能在他們身上看到實質且具體的正向改變。

例如精神康復者通常被教育不能有太大情緒起伏和負面想法,因而不喜表達或習慣用正向的字詞。但在排練過程中,漸漸能發現他們越來越多話,逐漸在演出過程中敞開心扉,表達真實情緒。而這齣戲的主要目標為去污名。號召精神康復者的加入,是希望藉由他們的生命經驗,以及身邊的照顧者,甚至是一般的社會大眾,提供一個平台能夠讓這些不同的人相處,也相互看見。蔡朋霖表示,透過實際的相處,讓不同角色尋找一種能夠共同工作的模式。這樣的團體成員組成,也像是在模仿真實社會的樣貌,同時一起尋找在彼此生命中共存的方式。

生藝人計畫排練過程。 圖/OD表演工作室
生藝人計畫排練過程。 圖/OD表演工作室

「社會性議題」和「弱勢關懷」兩大主軸

負責人陳姵如坦言,原先都是憑著心中的感動創作,後來經統整歸納後,意外發現其中都牽涉社會性議題與弱勢關懷,因此才將這兩個主軸定為劇團的路線。

而一齣戲的事前準備包含田野調查與遊戲訓練,透過分享生命經驗,希望演員對彼此放心。再將之改編成戲劇,搬上舞台。以「生藝人計畫」為例,許多成員分享了初戀的甜蜜故事,選定故事後,還必須考古符合該故事背景的服裝與音樂。最終年代定位在約莫四十年前,以楊耀東的「星期六」為曲,參考復古的舞步及服裝,創作了2020的第一個故事《阿全的初戀》。

故事結合六個精神康復者的生命片段,採集了他們生命中難忘、重要的回憶。劇情敘述在不久的將來,記憶變成了人類共同的資產,隨著人類身體年齡的增加,能夠創造記憶的大腦越來越少,當大腦中的記憶歸零,人類就會面臨像植物人一般的處境,此時「難忘的」記憶就變得非常的珍貴,這些記憶可以被估量價值,也可以被交易。

負責人陳姵如表示,在上述的前提下,創作者先讓康復者的記憶變得有價值,畢竟生命故事在他們的生命裡都算是卅年以上的「陳年」珍品。只是弔詭的是,這個可以被估量計價的機制到底是誰設計的呢?誰又能夠決定這些記憶值得多少?或許這才更接近問題的核心。

長時間與精神康復者共事的陳姵如經常會聽到旁人以惋惜的口吻說:「精神康復者以前怎樣怎樣,要不是他生病的話...」這讓她思索著,帶病的人,雖然有他的限制,但我們的社會,是否也該有足夠的意識和包容,讓這個族群在限制下,仍有機會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成為想成為的自己呢?

劇場是提問而非答案

相較倡議活動,劇場是一個溫和而安全的環境,是一種相對軟性的形式,卻能達到一樣的功能。「社會議題透過劇場不同程度的藝術轉化,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再者它可以容錯,也可以嘗試透過扮演, 提供一種對話練習,或者不同觀點的熟悉、演練,去認知既有的事務形貌。」總編導蔡朋霖說。

做社會性的議題很重要 但戲好不好看也很重要

從2010年成立至今,生藝人計畫一直以三年一輪的方式進行著,包含描述生而為人各種樣態都能被包容的《機械城》、刻畫記憶的《交易時刻》以及講述疾病的《預約真實》。

尋找平衡一直是工作室努力的方向,因為在對社會議題發聲的同時,如何與前來看戲的民眾展開對話,讓原先不那麼關注議題的人,也能拋開成見、受到感動是很困難的。OD表演工作室邀請大家一起在劇場這個安全的場域中思考、實踐社會參與。近期的計畫包含在政治大學開設工作坊,希望在平等、同性議題上有些著墨。

生藝人計畫簡介。 製圖/葉冠妤
生藝人計畫簡介。 製圖/葉冠妤

採訪側記

訪談間能輕易察覺OD表演工作室的成員們,真心的希望也正在實踐不同群體間的平等。因為社會弱勢面對的往往不只是病痛或經濟方面的困境,還有社會長期為之生上的標籤與污名。OD的美好願景正在實踐,希望在一年一年的努力推動之下,號召更多人加入。邀請觀眾在劇場的虛實之間,願意對話,也付出行動。

本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去污名的療癒劇場 OD表演工作室)。

延伸閱讀

>>為社會開帖「理解藥」 癌友組盟發聲:我們都有病

>>阿根廷「盲人劇團」暗中登場-沉境演出激發想像力

>>夾腳拖劇團一場不分年齡的議題劇

>>重視兒教蘋果劇團用表演教導社會品德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別等末日才後悔!全球71%濕地面臨消失危機 守護「垂直濕地」要趁早

別等末日才後悔!全球71%濕地面臨消失危機 守護「垂直濕地」要趁早

性別凍結...美國五角大廈停招跨性別者 並中止軍人性別轉換治療

性別凍結...美國五角大廈停招跨性別者 並中止軍人性別轉換治療

好自私...草莓農私自架網 多隻保育鳥類慘死網上

好自私...草莓農私自架網 多隻保育鳥類慘死網上

懶惰才不會被淘汰!樹懶教你「懶」與「慢」的生存哲學

懶惰才不會被淘汰!樹懶教你「懶」與「慢」的生存哲學

最新文章

當年輕人不再吃小米...基金會攜手部落農友保種、帶1.4噸有機小米進入校園

當年輕人不再吃小米...基金會攜手部落農友保種、帶1.4噸有機小米進入校園

一碗暖心湯圓,張淑芬給台積同仁真切話語、與熊本社區建立暖心連結

一碗暖心湯圓,張淑芬給台積同仁真切話語、與熊本社區建立暖心連結

展望未來讓「好事」持續不斷!懷世代公益加速器  為好的價值找對的方法

展望未來讓「好事」持續不斷!懷世代公益加速器 為好的價值找對的方法

台灣諾和諾德驅動改變 支持都原青年「洄游」的健康能量

台灣諾和諾德驅動改變 支持都原青年「洄游」的健康能量

最奇怪的職業?機器人也有感知 AI也需要「人權律師」

最奇怪的職業?機器人也有感知 AI也需要「人權律師」

百年企業黑松推動環境教育 陪伴4.6萬名師生打造特色「生態學校」

百年企業黑松推動環境教育 陪伴4.6萬名師生打造特色「生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