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0名「進步」到59名...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仍屬後段班、「非常差」等級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正在巴西舉行,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等組織18日發布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2026版,台灣從去年60名,微幅進步到59名,但仍屬於「非常差」(Very Low)等級,其中分項評比溫室氣體排放及能源使用為「非常差」,而再生能源和氣候政策則為「差」。
對此,環境部表示,CCPI評比方法有爭議,評比結果不合理也不具代表性。事實上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持續下降,且已公布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今年碳費制度上路,並依氣候變遷因應法推展各項工作。
這份包含64個國家的評比,將丹麥列在首位,接著是英國與摩洛哥,而石油國家敬陪末座,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及美國,中國則是第54名。
德國看守協會表示,「巴黎協定」簽署10年後的今天,全球人均碳排放正在下降,再生能源大量增加,超過100個國家已制定自己的淨零碳排(Net Zero)氣候目標;然而,減碳步伐仍然太慢,不足以達到「巴黎協定」的控制升溫目標。
美國這次下降8名,評比作者烏里奇(Thea Uhlich)表示,美國出現特別嚴重的退步,甚至落到俄羅斯之後,幾個最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完全沒有任何要脫離化石燃料商業模式的跡象,「代表他們正在喪失擁抱未來的機會」。
在台灣的篇章,這份評比引述專家說法指出「LNG(液化天然氣)發電持續增加,危及該國氣候雄心;LNG取代了即將退役的燃煤電廠,但仍然有排放,專家批評(政府)誤導性地將燃氣,提倡為潔淨的過渡能源。」專家也批評,台灣並未制訂逐步淘汰燃煤的法規、缺乏減少化石燃料的清晰策略,也仍保有對於化石燃料的補貼。
至於台灣的再生能源現況,該評比指出,雖然台灣訂出2050年再生能源要達到50%至60%的目標,但實踐之路仍然緩慢且缺乏連貫性;電網基礎建設早已過時,而脆弱的整合措施,限制了再生能源的發展。專家也提到,由於光電與離岸風電發展過程中,引發土地使用衝突、生物多樣性衝擊和貪汙醜聞,導致失去大眾信任。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指出,過去10年,台灣CCPI排名都在50至60幾名之間來回震盪,屬於氣候績效非常差的後段班,而CCPI有8成計分依據量化數據評比,幾乎可以說,從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後,10年間減碳成效非常有限。溫室氣體總量管制法源虛設,碳定價折扣再折扣,再生能源不與國土計畫結合,核能被意識形態綁架等,種下敗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