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離岸風電遇「三重打擊」:利率、供應鏈、川普反對...產業熱情銳減
全球離岸風電產業正遭遇利率升高、供應鏈緊俏,以及美國總統川普的反對等三重打擊,原先的產業榮景翻轉,正陷入政治與經濟風暴。
在利率升高和供應鏈吃緊加重離岸風電專案的壓力之際,如今川普尋求封鎖開發離岸風電場和中止許可,使全球對離岸風電的熱情銳減。
德國政府今夏提供兩塊設置離岸風電的精華地點,卻未獲到任何廠商投標。相較下,兩年前英國石油(BP)和道達爾能源(TotalEnergies)斥資126億歐元(146.9億美元),共同標下德國位於北海和波羅的海兩塊大型風場的開發權。
德國能源業者RWE離岸風電主管尤特莫倫表示,離岸風電產業正經歷挑戰時刻,主因為成本上漲,以及對抗氣候變遷、減碳和能源轉型的整體政治氛圍改變。
顧問業者Wood Mackenzie數據顯示,2023年來,遭取消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與承購協議共達24.1百萬瓩(GW)。
國際能源署(IEA)也已調降對未來五年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成長預期,比去年的預估值下調27%至140GW,原因是美國的政策轉變,和日本等其他地區的計畫取消。
在2010年代和2020年代初的低利率環境下,離岸風電產業快速成長,開發商競相開發新計畫,政府合約也迫使供應鏈壓低成本,但新冠疫情後,利率急升和供應鏈吃緊,改變產業動能。TGS 4C分析師表示,離岸風電產業的資本支出已增加到每千瓩(MW)300萬歐元,高於2022年的250萬歐元。
離岸風電產業的困境,和太陽能產業的爆炸性成長形成鮮明對比。由於成本下滑、且批准作業相對簡單,IEA預期,2030年前全球新增的4,600GW再生能源發電容量中,光電將占80%。同時,離岸風電產業獲得的政治支持也日漸脆弱,尤其是在川普重返白宮後。川普已形容風電是「最糟的(能源)形式」,並已凍結租借海域用於離岸風電開發。
貿易衝突和地緣政治疑慮,也可能構成新的阻礙。歐洲正在調查中國大陸風機廠商是否接受到不公平補貼,美國能源部長萊特也已敦促各國減少採購中國大陸技術,最近也表示「美國和盟國的目標是減少對中國進口的依賴」。
離岸風電產業的未來取決於政府、公用事業傷以及企業客戶對於成本升高的支持程度,並協助提供業界投資所需的確定性。TGS 4C指出,關鍵膠著點在於開發商和納稅人之間要怎麼分攤成本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