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曾佔優勢!為何敵不過「中國製造」、在清潔能源競爭中被中國超車?
早在1950年代,美國人就發明第一顆矽光電電池,但由於石油、天然氣及煤炭供應充足,美國對清潔能源投資的承諾又時好時壞,最終逐漸流失優勢而為中國迎頭趕上。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因歐巴馬政府為新興能源科技提供保證,獲得4.56億美元貸款,成為日後成功關鍵;太陽能電池製造商Solyndra獲得5.28億美元貸款卻倒閉而債留納稅人,迄今仍被當作推動再生能源的反面教材。
能源牽動地緣政治 北京提早看見機會
北京發展清潔能源其實與氣候變遷無關,而是20年前的領導人明白掌控能源生產對國家安全之重要性。2003年地質學家出身的中國總理溫家寶視能源政策為商機,也是地緣政治所需。當時北京已開始依賴石油進口,一旦中東動盪或有敵意的美、印控制航道時,北京容易受影響。
此外,中國空汙嚴重,加上當時中國經濟仍仰賴技術水平較低的製造業,溫家寶在能源領域看見解決問題的契機,使北京成為能源創新者。
北京提供數千億美元的補貼給風能、太陽能及電動車製造商,同時保障自己市場不受外國競爭對手的影響,北京也幾乎壟斷全球多項關鍵原料,如電池使用的鈷。
利用煤電廠的廉價電力,北京能以比其他地方更低的成本經營鋁冶煉廠與多晶矽工廠,並在新疆等地使用強迫勞動力降低成本,還投資科學研究與提升勞力素質,讓清潔能源企業享有美國所沒有的持續支援。
中廠壓低生產成本 新能源產業大躍進
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寧德時代聯合董事長潘健表示,「很難讓中國投入到一個長期目標;一旦投入,包括政府、政策、民間單位、工程甚至每個人,都在協調下朝同一目標努力」。
北京不只取得回報,甚至主宰美國一度領先的清潔能源產業。美國在2008年生產全球近半的多晶矽,如今中國的生產份額卻超過90%。多晶矽是太陽能電池板的關鍵原料。北京也讓工廠自動化以降低生產成本,從2021年至2023年,中國每年安裝的機器人總數超過全球各國總和,也是美國的7倍。
中國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隆基綠能副總裁羅鑫也說,「全球沒有其他地方可將所有創新集中在一起」。
汽車電池產業也因群聚受惠,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說,在美國建一間電池工廠的成本為中國的6倍,這還是川普著手削弱在美國設廠可享有財政獎勵前的數字。
美國直到歐巴馬政府末期與川普首任,部分決策者才意識到已將優勢拱手讓給北京。
美電動車產業落後 帶來貿易國安隱憂
美國汽車製造商因未能提高汽車燃油效率,幾年後就落後在南韓與中國汽車製造商之後。
隨著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簽署國會決議以撤銷加州制定更嚴格汽車排放標準的豁免權,有意取消銷售與製造電動車補助,川普摧毀美國正起步的電動車產業,讓北京鞏固全球電動車與鋰電池產業的控制,阻礙美國企業研發與北京競爭所需的專業技能。
川普對化石燃料的執著與該產業對其的財務控制,讓他看不清驅動未來工業競爭力的因素。但這無法全然歸咎川普,畢竟美國汽車製造商多年來持續抵制電動車轉型,美國汽油太便宜與消費者富裕也讓電動車無法像中國快速普及。
電動車產業缺乏競爭力卻帶來貿易與國安隱憂。電動車逐漸普及,許多國家也鼓勵轉向電動車,恐讓美國汽車製造商的市場持續萎縮。
此外,由於未來的軍事裝備使用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電池,美國有必要在危機時快速地大規模生產電池,而電動車產業能提高現代經濟體製造電池能力,少了電車產業美國將失去能源超強的地位。
由於世界對能源的需求只會愈來愈大,短期內北京與華府都能獲利;但隨著化石燃料在本世紀中葉的全球能源需求占比降至60%以下,北京已準備好搶占新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