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三兄弟比一比!碳排、成本、技術如何兼顧?

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

全球積極發展氫能,氫雖然無色無味,不過,按照製程、減碳效益不同,氫能還被分為灰氫、藍氫、綠氫等3大類,最大宗的是灰氫,占比高達6成。 圖/Shutterstock
全球積極發展氫能,氫雖然無色無味,不過,按照製程、減碳效益不同,氫能還被分為灰氫、藍氫、綠氫等3大類,最大宗的是灰氫,占比高達6成。 圖/Shutterstock

全球積極發展氫能,氫雖然無色無味,不過,按照製程、減碳效益不同,氫能還被分為灰氫、藍氫、綠氫等3大類,最大宗的是灰氫,占比高達6成。

氫,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一位,它是所有原子中最細小的,通常以「氫氣」形態存在,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常溫下,氫比較不活潑,但在高溫下,氫則會變得非常活潑,除了稀有氣體元素之外,幾乎所有的元素都能與氫生成化合物。

3大類氫能比較。 圖/馬瑞璿製表
3大類氫能比較。 圖/馬瑞璿製表

氫能目前被分為灰氫、藍氫、綠氫。灰氫主要是以天然氣為主要原料,透過高溫重組的方式產生氫氣,製造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不捕捉、就直接排放到大氣之中,因此被稱作灰氫。世界上目前使用的氫氣,大多都是灰氫,占全球氫氣產量約60%左右。

藍氫的製造方式與灰氫相同,同樣是使用化石原料製氫,但製造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會被捕捉下來,亦或者封存、再利用,讓二氧化碳不致散逸至大氣中。

而綠氫生產技術則主要來自「水電解技術」,即透過再生能源電力,藉由電的化學反應,將水分解成氫氣及氧氣。由於是使用綠電進行電解,而且副產物無碳排,因此被稱作為綠氫。

雖然水電解技術看起來更能保護環境,但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水電解技術目前仍在發展中。

目前的水電解技術,主要是以鹼性水電解(AE)、質子交換膜電解(PEM)為主,市場上另外還有兩種新型態的水電解技術廣受關注,分別是固體氧化物電解技術(SOEC)、鹼性膜電解技術(AEM)。

工研院指出,鹼性膜電解技術有望結合鹼性水電解、質子交換膜電解二者的優點,占地面積少,且能降低貴金屬用量,近年獲得研究領域關注;固態氧化物電解技術可在高溫條件下運行,具工業餘熱應用利基,可提高整體系統效率。這兩種技術在市場上雖然都有討論聲量,但現在僅在小規模商業化發展階段。

各類氫能不同,生產成本也不同。根據IEA(國際能源總署)2023年估算,2021年灰氫生產價格約為每公斤1-3美元,藍氫生產成本約為每公斤1.5-3.2美元,以低碳電力所產生的綠氫價格則為每公斤3.1-9美元。

從生產成本看得出來,帶有二氧化碳排放的灰氫製造成本最低,藍氫成本稍高,而綠氫因採用低碳電力,生產成本最高,幾乎是灰氫、藍氫生產成本的2至3倍。

藍氫、灰氫目前成本較低,但都受天然氣、碳費價格影響,相關原物料有時也因地緣政治波動幅度較大,因此部分歐洲國家為能源穩定與安全,已積極發展綠氫。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全台藥局竟比超商多!目標化身多元健康照顧站 提供銀髮長照服務

全台藥局竟比超商多!目標化身多元健康照顧站 提供銀髮長照服務

點名全聯、大全聯!非籠飼雞蛋比例不到10% 通路業中動物福利最差

點名全聯、大全聯!非籠飼雞蛋比例不到10% 通路業中動物福利最差

蚯蚓都去哪了?集約農業、蟲害、塑膠微粒衝擊 4招拯救「土壤工程師」

蚯蚓都去哪了?集約農業、蟲害、塑膠微粒衝擊 4招拯救「土壤工程師」

風災後該原地重建還是遷村?回顧莫拉克教訓 缺乏配套重挫原民自主性

風災後該原地重建還是遷村?回顧莫拉克教訓 缺乏配套重挫原民自主性

最新文章

英國終結難民「黃金門票」!庇護者居留申請等待期 從5年延長至20年

英國終結難民「黃金門票」!庇護者居留申請等待期 從5年延長至20年

全球甲烷減量不如預期...專家示警:台灣身為進口國必須有所作為

全球甲烷減量不如預期...專家示警:台灣身為進口國必須有所作為

全球援助體系受重創...歐美同步砍資金 預估2030年前多2260萬人死亡

全球援助體系受重創...歐美同步砍資金 預估2030年前多2260萬人死亡

搶辦明年COP?土耳其與澳洲互不相讓 主辦權目前陷入僵局

搶辦明年COP?土耳其與澳洲互不相讓 主辦權目前陷入僵局

COP30第2周進度卡關...4大關鍵議題陷僵局 但主席有信心將準時閉幕

COP30第2周進度卡關...4大關鍵議題陷僵局 但主席有信心將準時閉幕

越南歷史洪災 唯有一大樓獨自乾燥?日本建築用精密設計躲過一片汪洋

越南歷史洪災 唯有一大樓獨自乾燥?日本建築用精密設計躲過一片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