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千萬造蚊子館?高雄臨海汙水廠測試中心從未被使用 水利局:待機中
高雄臨海水資源中心4年前啟用,是全國第一座結合汙水處理廠和再生水處理廠的示範廠,每日處理水量為5.5萬噸汙水,產製3.3萬噸再生水,當初市府簽訂BTO合約,要求中心內需增設一座「汙水高級測試中心」,提供各界產業研發、測試水處理技術,但審計部發現該測試中心至今未使用,無任何單位進駐研究,4千萬經費如同打水漂,場館應加速活化。
小港區臨海水資源中心在2021年12月正式營運,斥資45億元,為台灣首座公共汙水處理廠暨大型再生水廠,每日將前鎮區凱旋四路汙水主幹管汙水,引入處理廠後處理再生水,每日處理量達5.5萬公噸,可產製3.3萬公噸再生水,每噸近20元的再生水能供應臨海工業區如中鋼、中油、中石化、李長榮等廠商製程使用,而中心內另設有一處汙水高級測試中心。
臨海汙水高級測試中心(高測中心)提供有意測試設備的廠商作為研發、展示平台,鼓勵企業或學術單位從事薄膜(環工)、水處理技術創新,協助水相關技術產業化及加值應用。高測中心提供2種水源進駐單元使用,第一種為初沉池出流水,處理初步懸浮固體物,主要測試汙水處理設備,第二種為MBR出流水,主要用以測試再生水處理設備。
斥資4千萬興建的高測中心占地722平方公尺,1樓測試基地可容納3組測試單位,每組達100公噸產水量機組空間。審計部去年度決算報告指出,高測中心興建完成後皆未使用,其定位及發展方向未明,截至去年9月,仍無汙水處理產業相關業者表達使用該中心意願,場域持續閒置,市府應研謀活化措施,以公私合作帶動再生水處理技術提升,達成當初該中心預期效益。
水利局回應,高測中心主要是開放給學界或民間業者,在研究計畫或產品需要實廠驗證時,可提出申請,作為投資未來的產業發展,「如同一個預備平台,需有具體研究需求時才會被啟用」,目前業界、學界需求仍在逐步醞釀,各單位會依研究計畫或產品開發狀況,決定是否進場測試,據悉已有台大團隊表達對進駐興趣,但市府尚未收到正式申請資料。
閱讀更多:回收水變身 想來一口汙水啤酒嗎?
水利局強調,該測試中心是當初在BTO合約中綁定的附帶建設,提供外界租用研究或技術開發,並非招商,由外界經營;市府已經和國土署討論過,會持續尋求與學術單位及產業界合作,例如與大專院校、研發機構連結,作為新興水處理技術的驗證場地。後續也會檢討使用規範,讓有需求的單位能夠更便利進駐使用,逐步發揮測試中心的政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