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塑膠汙染...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重複使用是減塑關鍵
《全球塑膠公約》最終談判將於11月底在韓國釜山展開,台灣也不能置身事外。曾參與3次塑膠公約談判、綠色和平菲律賓零廢棄專案主任Marian Ledesma女士10月底來台,並接受《聯合報》專訪。
採訪當天,氣象署針對康芮颱風發布陸上颱風警報,讓Ledesma親身經歷57年來首個在11月深秋登陸台灣的颱風。「氣候變遷帶來強烈颱風,這是台灣和菲律賓都共同面臨的狀況。」Ledesma說。
Ledesma說,菲律賓社會在討論「塑膠」跟「極端氣候」時,大多關注塑膠垃圾卡在下水道、加劇暴雨後淹水的問題。「但人們往往忽略,99%的塑膠製品是用化石燃料製成的。」Ledesma說,「塑膠生產就是造成氣候問題的主因之一」。
因為家人喜愛大自然,Ledesma從小就常參與戶外活動,16歲起開始擔任綠色和平志工。如今,Ledesma在綠色和平工作已經20年。「我親眼見證菲律賓人民面臨嚴重的塑膠汙染問題。」
去年,綠色和平釋出一段影片:Ledesma漫步在菲律賓馬尼拉灣的Las Pinas濕地上,眼前一片碧海藍天,腳旁卻布滿被海浪沖上岸的塑膠廢棄物,大多是「試用品」大小的sachet(小包裝)。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對菲律賓來說,名為「sachet」的一次性小包裝塑膠用品,是揮之不去的塑膠汙染陰影。
根據菲律賓2024年官方統計,菲律賓有15.5%人口、約1818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在購賣洗衣精、沐浴乳等日常用品時,容量少、單價低的sachet,成為許多經濟弱勢家庭的首選。這類一次性小包裝商品通常由鋁箔、尼龍和塑膠聚酯等不同材料黏合而成,不易拆解回收,也容易堵塞排水孔和下水道。
綠色和平去年發布調查報告,指出快消品(FMCG)跨國企業是這類小包裝商品的主要銷售者。以聯合利華(Unilever)為例,2023年賣出超過530億個sachet,大多銷往經濟條件較弱勢的全球南方國家(Global South),包括非洲、中南美洲,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
國際期刊《自然》(Nature)今年九月發表一篇研究,稱全球每年5700萬噸塑膠汙染中,有超過三分之二來自全球南方國家。「這沒有反映塑膠汙染問題的全貌。」Ledesma說,「許多人指責全球南方造成大量塑膠汙染,卻忽略上游生產和企業也應該負責。」Ledesma認為,這也是一種社會不平等。
為了解決一次性小包裝塑膠的汙染問題, 綠色和平菲律賓辦公室去年與新創組織「RIPPLEx」及市政府合作,發起「Kuha sa Tingi」專案,在仙範市(San Juan)和奎松市(Quezon)的社區雜貨店設立重複裝填裝置,以促進消費者自備容器購買沐浴及清潔用品。
Ledesma說,計畫要成功,得確保重複裝填商品「不會比較貴」,也要讓店家和消費者願意嘗試新的消費形式。為此,計畫團隊走訪多個店家,尋找最適合設立重複裝填裝置的場所,並開設工作坊讓店主了解計畫理念;綠色和平也會派志工在社區商店駐點,向消費者推廣重複使用(reuse)、重複裝填(refill)的購買形式。
慎選商品來源也很重要,「有些供應商本來就會提供大包裝的清潔用品給快樂蜂(jollibee)、麥當勞(McDonald)等企業客戶,我們就確保這些廠商可向地方商店供貨。」Ledesma說。
根據綠色和平今年3月發布的「Kuha sa Tingi」報告,計畫成果斐然。在仙範市進行的6周計畫期間,共賣出25萬毫升的產品、估計減少8000多個小包裝塑膠產品銷售;奎松市的販售據點則在8周內銷售約140萬毫升的商品,估計減少約4.7萬個小包裝;所有販售據點的平均利潤更較原先成長15%。
Ledesma說,奎松市已確認擴大計畫規模,從40個店點擴大到1000家店。計畫團隊今年8月也簽署新的合作協議,會在5個新城市進行測試,持續增加重複裝填據點。
既然重複裝填系統有商業潛力,為什麼小包裝經濟過去如此盛行?Ledesma認為,重複使用、填充對菲律賓人來說並不陌生,但銷售形式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
Ledesma說,在小包裝的塑膠用品出現前,菲律賓盛行名為「tingi」的購物文化:社區商店允許消費者用可重複填充的容器買東西,人們需要多少就買多少,不會被固定的包裝形式和數量束縛,也可以減少過度消費。Ledesma指出,專案名稱「Kuha sa Tingi」即代表「用『tingi』的方式買東西」。
Ledesma說,不只綠色和平,許多菲律賓在地團體都在探索重複裝填的可能性。也有大企業投入循環行動,紐波特(Newport)世界度假村2021年起推動一系列永續計畫,例如旗下酒店的內部裝水設備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玻璃瓶,取代原先的一次性塑膠寶特瓶。
Ledesma樂見重複使用和再填充的蓬勃發展,更認為《全球塑膠公約》有機會為「重複使用和再填充」的政策和法律依據背書。「如果能在公約列出『重複使用和再填充』的標準定義、要求簽署國設立目標等等,就能為行動立定基礎。」Ledesma說,「有目標,對推動投資、鼓勵創新非常重要。」否則,多數企業為了避險,通常不會主動嘗試新的商業模式。
「我們需要更多大企業加入改變。」Ledesma說。「因為許多消費者在購物時,仍然更青睞這些大公司的品牌。」
Ledesma是綠色和平在《全球塑膠公約》的國際代表團成員之一,曾以觀察員身分參加過公約第一輪、第二輪和第四輪談判。過去四輪談判被外界詬病「進展有限」,一些對塑膠公約態度消極的國家會拒絕談判,進而拖慢會議進度。
例如去年5月在法國巴黎的第二輪談判(INC-2)會期共5天,卻因各方對會議程序意見不同陷入僵局,到第三天才開始討論塑膠議題。今年4月在加拿大渥太華的第四輪談判(INC-4),也沒有達成任何實質進展。
「不過,有愈來愈多國家站出來支持塑膠減產。」Ledesma說。包括菲律賓和歐盟在內約40個國家在INC-4自主簽署《通往釜山──原生塑膠宣言》,支持塑膠減產有助於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
針對塑膠減產,綠色和平也提出明確目標:以2019年為基準年,全球應在2040年減少75%塑膠產量。Ledesma期待年底可以制定出強而有力的《全球塑膠公約》,把塑膠減產和重複利用的概念都納入條約內容。
台灣非聯合國成員,大多被這類國際談判拒之門外。但台灣在東亞、乃至全球塑膠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Ledesma建議台灣政府可設立塑膠減產目標、加速發展重複使用系統等。
「讓台灣成為處理塑膠汙染問題的領頭羊,也能為其他政府樹立榜樣。」Ledesma說。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