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之後呢?-4步驟將「減碳」落實於企業日常
2022年全世界都在討論減碳議題,不僅國際間開始研擬碳關稅規範,台灣也正式宣布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最快在2023年開始徵收碳費。2022年《台灣暨亞洲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調查也指出,亞太10國企業回應碳相關資訊,高達68%最關注為「碳中和資訊」。
台灣中小企業在國際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面臨國際碳關稅規範和品牌大廠的減碳要求,不得不加緊減碳腳步。然而我們也觀察到中小企業規劃減碳常常不知道該從何著手?優樂地從長期顧問服務經驗出發,提出日常減碳四步驟,協助企業有效規劃減碳策略與目標。
第一步:落實溫室氣體盤查,找出減碳熱點
建構溫室氣體盤查能力是企業減碳的第一步,幫助了解企業整體的溫室氣體排放狀況,企業可以自行導入碳盤查或與外部顧問合作,依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標準,測量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與碳足跡。若沒有經歷溫室氣體盤查與組織盤點,就先宣告淨零目標和時限,就好像減肥沒有先秤重,在不了解自己的減重能力下,就先在社群媒體上公告要在3個月節食減重10公斤一樣危險。
第二步:建立內部碳排放數據管理機制
紀錄日常碳排放數據,透過系統性管理串連日常表單。在減碳初期,企業通常會積極規劃很多減碳方式,但若沒有進行監控、監測、計算以及日常管理每年揭露的碳排數據,並維持每年一致的方法學,就容易後續「復胖」。在環境數據的管理,若缺乏一致、連貫性的紀錄,組織內部在傳承與交接時會有誤差,也會讓企業減碳情境的設定無法延續。
第三步:攜手供應鏈、外部合作夥伴一起減碳
從產品生命週期、服務流程中,了解減碳熱點落在價值鏈哪一個環節,與供應鏈、外部合作夥伴一起減碳。舉例來說,聯合利華在德國試行推出溫度較高的冰淇淋冰櫃,將溫度設定從-18℃提升至-12℃,是因為發現零售冰櫃的耗能竟占價值鏈總碳排的10%,進而與製冷業供應商合作使用較節能冰櫃,預計將每單位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約20%-30%。
第四步:積極對內外溝通減碳策略與目標
最後,組織內減碳不只要由上而下推行,更須要由下而上落實,從最基層的員工開始共同執行,才能讓目標真正落實。例如組織可以透過內部員工教育訓練,或是邀請更多員工參與減碳專案,讓減碳不只是環境部門人員的事,而是與公司每一位同仁都息息相關;也有企業透過參與聯盟,互相交流學習,也是強化減碳很好的培力方式。另一方面,透過報告、數據的揭露,幫助利害關係人瞭解組織進程、產生認同,進而邀請一起參與減碳計畫,更可以擴大組織的影響力。
積極減碳後下一步:碳中和
中小企業在落實盤查與減碳策略後,更可以積極透過碳權抵換來達到「碳中和」。以優樂地輔導的中小型業者「曉鹿鳴樓」餐廳為例,他們透過將減碳落實日常管理,並參與碳權抵換專案,成功成為全台第一間碳中和餐廳。
在設下「碳中和」目標後,曉鹿鳴樓首先導入ISO14064進行組織溫室氣體盤查,就發現最大的碳排放源分別在「電力、廢棄物以及交通運輸」,且耗能導致的成本上升非常可觀。
找到痛點後,便著手針對「電力、廢棄物及交通運輸」三大熱點規劃對應減碳措施,包括設備能耗體檢,逐步汰換高耗能設備。針對廢棄物最大宗的「廚餘」發起回收計畫,把廚餘轉換成肥料、飼料再利用,以及智慧送餐服務、在地供應商採購計畫,降低運輸碳排。
透過盤查、規劃減量目標將組織的排放量盡可能降低,剩餘的碳排放則透過台灣微型碳抵換專案,以達到碳中和。更重要的是,透過此次盤點過程,同步建立起內部的環境數據管理系統與表單,不僅是「為了減碳而減碳」,也幫助企業發現內部耗能與減少成本,將碳管理落實在日常營運中,讓減碳從自身營運、核心本業出發。
減碳行動已經成為生存關鍵,企業應積極落實
碳中和為淨零路徑起點,「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SBTi)的淨零排放標準的核心要求指出:所有範疇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都需要列入,並設定短期、長期的目標,以組織自身努力減量5-10%後,則必須透過「碳移除」(carbon removal)來達到溫室氣體中和。其中核心就在於如何「自身減碳」,對於企業來說也是需要循序漸進執行。
面對淨零轉型,企業減排、碳中和已經成為未來的生存關鍵。優樂地建議透過四步驟:「溫室氣體盤查、建立內部數據管理機制、攜手供應鏈合作減碳、積極對內外溝通策略目標」,在掌握碳盤查能力後,逐步讓碳管理日常化,讓減碳的DNA深植企業,進一步往碳中和、淨零邁進。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