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蛇的衝突橫跨都市到山林 爬行類專家游崇瑋:生態教育是解方

陸地生物

人類與蛇的衝突不斷上演,游崇瑋認為提供正確的生態教育是消除人類對蛇迷思的最好方法。 圖/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徐偉傑拍攝
人類與蛇的衝突不斷上演,游崇瑋認為提供正確的生態教育是消除人類對蛇迷思的最好方法。 圖/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徐偉傑拍攝

今年5月,台北市社子島傳出疑似有人在附近工廠大量野放,一時之間,居民人心惶惶,趕緊通報相關單位前來捕蛇,里民更痛批放生團體行徑惡劣。事實上,放生蛇的傳聞並不是第一次在社子島流傳,也並非當地特有現象,每年夏天一進入蛇類繁殖季,全台各地便會陸續出現類似流言,人類對蛇的迷思與恐懼,導致人蛇衝突一觸即發。

蛇在都市叢林現蹤 從一處判斷真假放生

真的有人蓄意野放蛇嗎?對此,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游崇瑋解釋,野生蛇類一般僅在靠山地帶、河濱公園較容易遇到,市區通常難以見到蛇,但近年在都會地區出沒的數量有增加趨勢,主要原因可能是棲息環境改變,導致蛇類逐漸適應在下水道生活,進而沿著下水道爬進人類聚居的地方。

以社子島而言,該地區是基隆河與淡水河交匯形成的沖積地,沿岸更有多個河濱公園,坐擁豐富生態,在環境得天獨厚的前提下,出沒在社子島的蛇自然比其他地方更多一些。

對於放生蛇傳聞,游崇瑋表示,這些消息多半是以訛傳訛,蛇類現身活動反而可能代表當地生態環境良好,要判斷眼前的蛇是不是人為放生,從蛇的吻端就能看出端倪,「如果每一隻捉到的蛇的吻端都是漂亮、沒有明顯傷口,很大機率是原本就存在的野生蛇,反之如果有明顯的傷口,9成機率是放生蛇。」

原因是放生蛇的供貨業者會將捕到的蛇關在有金屬網面的籠子,待收集足夠數量後,再交至放生團體手上,而已經被關進籠內的蛇,會不斷用吻端鑽向金屬網面,以探尋出口。源頭「補貨」可能費時1至2個月,長時間下來,蛇的吻端便會出現傷口,甚至潰爛,短期內無法快速癒合,需要短則數月、長則一至兩年的復原時間。

強制讓蛇「消失」會發生什麼事?被捉走的蛇都去哪了?

但不管是否為放生蛇,許多民眾仍不希望居住環境有蛇出沒,多半會通報相關單位前來捕捉。根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台中市捕獲1639尾蛇,台南市捕獲2282條蛇,多為臭青公、眼鏡蛇、南蛇等本土原生蛇類;台北市動保處則表示,今年截至7月底,共接獲約1000件捕蛇案件,前兩年通報數量分別約1900件。

捕捉的原生蛇類最終會被送往人煙稀少的近郊野放,不過國外有研究發現,蛇也會「認家」,當在新環境適應不良,牠們會嘗試回到原來的棲地,若無法返回則有高機率在新環境中死亡。游崇瑋認為,將蛇移至市郊是必要作為,就算牠們成功回到熟悉的棲地,民眾再次見到同一條蛇的機會也微乎其微,無須過度擔心。

捕捉後的原生蛇類通常會被送往人煙稀少的近郊野放,圖為臭青公。 圖/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徐偉傑拍攝
捕捉後的原生蛇類通常會被送往人煙稀少的近郊野放,圖為臭青公。 圖/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徐偉傑拍攝

他也強調,強行將蛇從環境中移除,除了衝擊生態與食物鏈,人類生活環境也會受影響。蛇在食物鏈中扮演重要的掠食者以及被捕食的角色,牠們以老鼠、青蛙為食,猛禽則將蛇視為食物來源,一旦蛇消失了,不僅猛禽無法填飽肚子,鼠患問題也會增加。

林務局2018年發行的防蛇手冊《如何與蛇和平相處-16個你不可不知的蛇知識》中就曾提到,以一隻長1公尺的眼鏡蛇為例,每年最多可消滅52隻中小型鼠類,能有效控制野鼠族群與鼠疫。

游崇瑋提醒,「人類居住的地方並沒有被巨大玻璃罩壟罩,生物本來就會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來來去去。」民眾若不希望住家附近有蛇出沒,只要減少周邊雜物堆積,避免老鼠、蟑螂繁殖,就能有效降低蛇類前往覓食或躲藏的機會。

保育與開發陷衝突...水棲蛇面臨生存挑戰

顯然人類與蛇的生活互相牽絆,遺憾的是蛇類原生棲地已明顯受到人為活動影響,游崇瑋也特別點出水棲蛇類的生存困境。他表示,不同於一般蛇類會在野外大範圍移動,水棲蛇選定居住地後通常只在周邊活動,因此附近一旦有農人在水田噴灑農藥,水棲蛇便容易被毒死。

即便是有機農法也藏有風險,游崇瑋分享,許多農民會使用苦茶籽榨油後製成的苦茶粕來防治福壽螺,但這種天然農藥會破壞水生動物的黏膜構造,同樣會導致水棲蛇死亡。今年農業部公告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的赤腹游蛇,就是農業、開發案與生態保育衝突的受害者之一。

赤腹游蛇是常見於池塘、水田等淡水濕地的水棲蛇,而桃園龍潭是牠們僅存的棲地之一,隨著桃園龍潭科學園區三期擴建案進行,當地多處埤塘因土地徵收而消失,導致族群數量已經相當稀少的赤腹游蛇,面臨更大的生存危機,目前當地居民已自發性成立赤腹游蛇保育巡守隊,執行保育工作。

赤腹游蛇等水棲蛇類的生存近年受到開發、農業發展影響。 圖/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徐偉傑拍攝
赤腹游蛇等水棲蛇類的生存近年受到開發、農業發展影響。 圖/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徐偉傑拍攝

山區路殺問題嚴重 瀕臨絕種金絲蛇數量驟減

除了工業開發、農業發展,路殺與氣候變遷也是一大問題。游崇瑋以同樣被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的金絲蛇為例,過去20年他經常前往北橫公路觀察蛇,只要天氣不錯,約有7成機會可以親眼見到珍稀的金絲蛇,但近10年明顯感受到數量雪崩式下跌,「從我覺得不算很少的狀態,忽然變成一整年沒有幾筆紀錄。」

他推測,除了極端氣候改變棲地外,北橫公路遊客多、車流量大,路殺可能是造成族群銳減的原因之一,尤其每年7、8月水蜜桃季,大批民眾駕車行經北橫公路前往拉拉山,此時正值金絲蛇生殖期間,慘遭路殺的高機率是懷孕母蛇或新生幼蛇。

林保署曾在2022年針對金絲蛇保育狀況進行調查,並於去年發布《「金絲蛇保育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書》,調查結果發現,路殺是金絲蛇繁殖的重大威脅,研究團隊亦建議參考國外做法,進行季節性交通管制或減速措施。

近年山區遊客增加,路殺問題威脅金絲蛇生存。 圖/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徐偉傑拍攝
近年山區遊客增加,路殺問題威脅金絲蛇生存。 圖/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徐偉傑拍攝

扭轉對蛇的恐懼、學習尊重自然 從生態教育做起

無論是何種原因導致人蛇衝突、族群減少,游崇瑋認為,根本原因還是人類對蛇的懼怕,而從教育做起才是解決之道,「當缺乏正確知識,又長期被灌輸恐怖形象,即使從來沒有看過蛇,最後也會變得害怕。但我的小孩剛出生的時候,我拿蛇給他們看,他們都很高興,還想要抓來玩。」

他直言,從《聖經》到《哈利波特》都將蛇塑造成邪惡、反派的形象,人們的恐懼是後天習得的,實際上很少有人一出生就怕蛇,如果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態教育,就能減少害怕,學習尊重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甚至將這份關心投入未來的工作中,共同維護生態環境。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彰化破袋稽查奏效!垃圾減量2成 這環節卻仍需克服

彰化破袋稽查奏效!垃圾減量2成 這環節卻仍需克服

中秋送禮小心了!鼎泰豐、老協珍、星巴克都被點名是過度包裝的「包裝王」

中秋送禮小心了!鼎泰豐、老協珍、星巴克都被點名是過度包裝的「包裝王」

綠色小恐龍出沒注意!高雄綠鬣蜥氾濫成災...鳳梨田變buffet、河堤變樂園

綠色小恐龍出沒注意!高雄綠鬣蜥氾濫成災...鳳梨田變buffet、河堤變樂園

潛入海洋  趙健舜號召近7千名公民科學家感受「藍色脈動」

潛入海洋 趙健舜號召近7千名公民科學家感受「藍色脈動」

最新文章

萬華住宅老舊、都更難 弱勢租戶如何面對都市熱島煉獄?

萬華住宅老舊、都更難 弱勢租戶如何面對都市熱島煉獄?

蜻蜓不點水?!城市水環境檢測器   蜻蜓學會帶團認蜻蜓

蜻蜓不點水?!城市水環境檢測器 蜻蜓學會帶團認蜻蜓

城市的「鳥」朋友 台北市野鳥學會陳仕泓從鳥類看生物多樣性

城市的「鳥」朋友 台北市野鳥學會陳仕泓從鳥類看生物多樣性

減碳進度落後!碳費3子法將公告 環權會籲中央正視「汙染者付費」

減碳進度落後!碳費3子法將公告 環權會籲中央正視「汙染者付費」

碳費優惠給太多?趙家緯憂壓縮財政資源、拖慢企業轉型腳步

碳費優惠給太多?趙家緯憂壓縮財政資源、拖慢企業轉型腳步

碳費開徵會綠色通膨、碳洩漏嗎?中經院劉哲良:先上路再滾動修正

碳費開徵會綠色通膨、碳洩漏嗎?中經院劉哲良:先上路再滾動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