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場展覽擾動台灣 衍序設計劉真蓉專做「破格的事」
本月《倡議+》特地邀請衍序規劃設計總監劉真蓉擔任客座總編。擅長景觀、空間設計的她,從2016年一手操刀白晝之夜、農業博覽會,今年更以「文化動動動」為主題策畫「文化博覽會」。她和團隊以空間為尺度,帶進設計思考,透過每場展覽,翻攪台灣,讓大家發現透過設計能擾動的事情,原比想像巨大。
「我們其實是在做文化創新的事情。」衍序規劃設計總監劉真蓉說。
3年前的10月周六夜晚,台北車站西側北門前舊廣場,突然湧進20萬人,塞滿街頭。源自法國「白晝之夜」首度在台灣舉辦,以為非得要走進藝術館才能看的舞蹈、戲劇表演。這一天。在台北,從白天演到天黑,再從天黑演到清晨拂曉。走在街上,隨時隨地都有藝術。
幕後操刀者劉真蓉,隔年再用一句「好呀!大家都不要睡!」的口號,讓台北城變成一座大藝術館。
最初聽不懂她想什麼的人,終於看懂了。
一個景觀空間設計背景的人,跳出來策劃藝術祭,劉真蓉笑稱「很破格」。不僅結合空間思維策動藝術展覽,很破格;就連邀請來的對象,也很破格,像是曾登上太陽馬戲團的特技表演者陳星合、推廣街舞文化的年輕舞團「小事製作」等,一群跳脫既定印象的「藝術家」也都全被邀請加入這場跨夜藝術祭。
如此破格打亂秩序,讓劉真蓉和衍序開始被看見。
短短3年,劉真蓉先是替桃園農業博覽會策展;向來和展覽八竿子打不著的台電公司也找上門來,合作「電力大地」;人口不過近10萬桃園大溪,也在劉真蓉的策劃下,連續2年舉辦「大溪大禧」,重新詮釋宮廟遶境文化。而在今年年中剛落幕的文化博覽會,劉真蓉也跨越空間、打破新舊界線,替已舉辦9年的文化博覽會找出新意象。
台灣就像一艘大船 船上的人卻不了解自己
橫跨農業、文化、能源、地方等主題不一、形式不同的展覽,劉真蓉其實是想替台灣找到面貌,並塑造「城市品牌。」作為一個策展人,為何時時刻刻非得在意地方的印象不可?這其實和劉真蓉旅居國外的經歷有關。
如同許多旅外的人都有的經歷,人都是來到了異國,才發現自己對家鄉的認識一片空白。劉真蓉也是。每回向荷蘭朋友介紹台灣,以為夠認識台灣的劉真蓉,嘴裡的歷史,總是說到了日據時代就停止了。接下來呢?那些兒時曾經陪著阿嬤看歌仔戲的記憶、出現在生活周遭的廟宇文化,全都不見了。
「回頭再看,自己彷彿少了20年的空白。」劉真蓉形容:「台灣就像一艘船,大家都搭在上面可是一點都不了解。外國人不了解就算了,我們自己不了解,也說不出動人的故事。」
接下每次合作案後,劉真蓉決定從認識在地開始,找出新連結。像是舉辦2年的「大溪大禧」主題說的是大家熟悉不過的宮廟遶境,但陣頭為何要繞?路徑怎麼走?沒人知道。劉真蓉決定先是從頭研究,還把在地彼此不相關聯的木藝博物館、最大宮廟普濟堂全都拉了進來。再說大溪,不僅當地人很有感,外地人看了也想到自己的家鄉。
今年的文化博覽會,劉真蓉在演變舞台中,找來傳統布袋戲大師陳錫煌和台派青年樂團「拍謝少年」同場互尬,台灣國寶級說唱大師楊秀卿也被搬上舞台;子展館「編輯地方」,找來方序中、舒米恩、格式設計王耀邦、風尚旅行游智維四位為屏東、台東、桃園、台南策展。
認識理解就夠了嗎?「重要的事情是要帶全部的人重新看待地方。一旦有了連結,家鄉的景觀風貌,就會從中找到當代性,找出新的長相。而不是看著地方時,一味感到殘敗破舊,一味感到無能為力。」劉真蓉說。
挖掘在地的事,過去並不缺人做,文史、社區營造工作者都在挖掘地方,但有時總是少了結論,視角也過度侷限。作為策展人,透過設計能量的再注入能替地方,找到新的面貌。「我只是透過展覽,找出本地的文化性。面對地方的空白,設計師在當代,應該扮演更多角色,讓大家重新認識這裡。」
不光劉真蓉帶領的衍序,近些年來,台灣各地政府、民間都在塑造在地品牌。劉真蓉認為,城市打造是有必要的,尤其台灣許多的城市、老街、鄉鎮都流於一致,面對逐漸流失的人口、地方精神回不來。地方需要很清楚的塑造形象。「它是產業體、經濟體,也是有著情感的故鄉。」她說。
「嘿,台灣是有意思的地方」
只是,比起「偉大城市」的塑造,用力說美好的敘事方式,劉真蓉並不想說教。
對比生活求學的荷蘭,周遭的設計、產品、建築不用特地標誌「Made in Netherlands」,大家一看,就知道出自荷蘭。將有形化於無形,這就是劉真蓉理想中的品牌塑造。「一首音樂、一場演出,每件事情都能是品牌,不必扛著牌子、貼著標籤,才能代表台灣」。任務不小,但劉真蓉其實只是想跟大家說:「嘿,台灣其實是個有意思的地方。」
接下案子,劉真蓉總是興致勃勃帶點幽默的看著新考驗,每回的新合作案裡,還總是想多點實驗。偏要如此挑戰自己、打破規矩,劉真蓉形容,或許是天生個性多了份社會性和公共關懷。她想透過文化、空間、展覽,挖掘出更好的價值。「我其實是比較社會性的人,都想透過每件小事改變什麼。」而如同團隊「衍序」的命名,正是想「衍生新的秩序。」
她坦言,10年前,初回到台灣時,曾經想著是不是就進到大公司當起光鮮亮麗的設計總監。但10年過去,近3年的迸發,劉真蓉很慶幸回到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塊土地,並看見能量。「有些事情在德國、在歐洲早已發展成熟,不再需要有這些事情。只有在正處於解構中的台灣,才讓這一切有可能發生。」
「能夠和一群一樣有理念的人一起發揮影響、一起創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劉真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