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衣服變衣服」 環署擬補助舊衣回收廠智慧化
舊衣回收去了哪裡?台灣2022年共回收8.2萬噸舊衣,其中約四成是二手衣販售,近六成品質差的,不是降級做成抹布、地毯,就是直接燒毀。環保署表示,台灣具備衣物再生技術,但衣服成分複雜,傳統回收無法妥善分選,導致再利用不易。環保署也將推出補助,鼓勵舊衣回收商轉型成智慧分選廠,接軌後端再利用技術。
傳統舊衣回收難辨比例 不易接軌化學處理技術
紡織業佔全球排碳總量10%,如何推動服飾循環成為各國必考題。環保署表示,台灣2022年共回收8.2萬噸舊衣,其中有36%做成燃料棒或直接焚化、22%降級使用。若要達到閉鎖循環,就必須建立纖維再生體系,把服飾做成再生料。
環保署8月10日舉行「舊衣回收材質定量鑑別分選設備及運作補助要點」草案座談會。遠東新化纖總部協理黃全億表示,台灣纖維再生技術成熟,但多數回收商仍停留在傳統人工分選,難以辨識衣服成分比例,不利後端處理。
黃全億解釋,常見的物理法熔融必須使用100%聚酯纖維舊衣,能去化的量很少;近來國內外業者嘗試較新的化學法,但舊衣聚酯纖維含量要高、比例要一致,才能維持品質及成本。
智慧分選能挑出100%聚酯纖維衣物 每小時可辨識千件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檢測及驗證部組長李若華表示,近期與環保署及工研院合作,採用先進光學技術研發出智慧分選設備,經過初步測試,可挑選出100%聚酯纖維舊衣,每小時可鑑別1000件。
回收基管會副執行秘書李宜樺表示,回收業者若要轉型智慧分選,設備金額至少500萬元。為了增加業者轉型誘因,環保署草擬「舊衣回收材質定量鑑別分選設備及運作補助要點」,資本額100萬元以上的回收商、1000萬元以上的再利用廠,都能申請設備購置、租賃、營運補助。業者必須在今年底前提交申請,2025年6月前完成設置。
黃全億提醒,物理處理技術普遍、但料源少,如果機器只能篩出100%聚酯衣物,循環市場恐怕會繼續「缺舊衣」。李若華則回應,紡研所的下階段目標,正是要讓機器能夠辨識各種材質比例。
專案進口國外料源? 業者建議優先處理本土舊衣
國外品牌商近年在世界各地尋找管道去化舊衣、舊料,曾與台灣多家公司接洽。新光合成纖維公司經理鄭興郎提到,化學處理需要大規模示範,品牌料源聚酯含量清楚,完全不用篩分,建議政府專案允許廢料進口。
大量進口國外料源恐影響國內回收業,北台灣最大舊衣回收商久泰公司負責人吳基正受訪表示,台灣智慧分選正要落實,應優先處理本土舊衣。但他也坦言,可預期技術成熟後舊衣大量去化,會有料源不足問題,政府應先為產業設想解方。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為:實現「衣服變衣服」循環鏈 環保署擬補助舊衣回收廠智慧化)
延伸閱讀
>>要時尚業負起生產者責任 歐盟打算預收每件T恤台幣4元廢棄處理費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