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時代來了-台大生創「瓦特先生」讓綠電變日常
隨著能源轉型議題在台灣、全球日益備受重視。2016年,楊青晏、范旭承、林楷翊、吳宥錡四個還在台大就讀、不同科系背景的大三生,在一門創意創業學程相聚,彼此開始對「綠色能源」有了想像藍圖,2018年他們成立新創品牌「瓦特先生」,要讓綠電走入每個人的生活,創辦人之一范旭承說:「一開始只覺得能源領域是有興趣的就決定要做,可是我們四個人沒有人懂,跌跌撞撞了好久。」
歷經三次創業轉型,找到服務新方向
作為台灣第一家取得「綠電憑證」,媒合供需雙方買賣綠電的新創事業,瓦特先生是在創業2年後才摸索到現在的模式。
起初,抱持讓全民參與綠電買賣和使用的理想,瓦特先生鎖定各家戶閒置的屋頂空間搭蓋太陽能板。從桃園開始拜訪各區里長、舉辦相關說明會等樣樣來,努力近一年,最後卻礙於流程繁雜、違建、成本高昂,宣告失敗。
2017年,《電業法》修法通過,開放再生能源發電、售電的自由交易市場,除了只能向台電購電,也能向業者採購綠電,「我們那時候天真的想,既然沒辦法養一頭牛(蓋太陽能板),至少我們可以送牛奶(賣綠電)給大家喝吧!」范旭承打趣地形容
於是,瓦特先生開始了第二次轉型,不蓋電廠,轉做綠電銷售平台。他們騎著摩托車跑遍北中南幾百家的咖啡廳、餐廳、美髮業者等,說服店家採購綠電,儘管小商家意願高,卻因台電計價方式,無法提供小型用戶。
瓦特先生只好轉而與大型企業的結盟、合作,除了增進可信度,更能引起大眾重視與共鳴,最後,才轉而如今新型態服務-提供大型企業用戶客製化採購綠電。
發揮實驗精神 打破能源市場的框架
找到對的方向,另一個挑戰是「怎麼讓能源跟環境共存?」四個大男孩思考許久,他們認為若要讓再生能源成為社會正向力,必須有所取捨,比起地面型發電,瓦特先生堅持只販售對環境影響相對小的合法屋頂型太陽光電。
此外,相較其他領域,能源市場更受嚴格的法規和政策限制,風險也遠比其他市場高,范旭承分享道,售電如同雞生蛋、蛋生雞原理,除了必須取得售電執照,最難的是得先找到買方和賣方。
瓦特先生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與溝通,2020年終於取得售電執照,並和天泰能源、元太科技、大江生醫等企業接軌,成為台灣第一個轉供兩座7.44KW(千瓦)太陽能光電的新創團隊,「其實我們就是在做一個小規模的綠電實驗,讓發電廠、企業的成本和風險先降到最小,成功了再持續複製放大。」
抱持實驗精神,瓦特先生不僅順利賣出台灣第一度綠電,也驗證電業自由交易化並非只是大廠或特定機構才玩得起的資本遊戲。目前為止,台灣採購綠電企業共20多家,其中有過半比重都是向瓦特先生採購,以其今年總供電量而言,預估約有1500萬度,可減少碳排放量8000公噸。
以速度、彈性取勝,創造交易多元化
之所以能如此快速成長,范旭承自豪地說:「雖然團隊比其他售電業者規模都小,但也因為小,我們做任何決策速度夠快、彈性也高。」能源交易可說是台灣新興產業,除了目前市場主流單純電力的供需買賣外,在無任何經驗值參考下,瓦特先生運用想像與創新為企業創造了多元的售電模式。
例如與台北101、外商L'ERBOLARIO合作的「再生能源憑證單一電號多用戶交易」,亦即「商辦綠電模式」,提供了無獨立電表的企業買到綠電的解方;又或是與信義房屋合作的「公益綠電計畫」,當企業使用綠電同時,也認購綠電給其它公益單位,這樣新型態的綠能公益,讓能源不再只是能源,更放大了投資與環境效益,加深社會價值。
當能源不再遙不可及,從企業出發,瓦特先生期待做大市場,讓綠電以各種型態與更多日常拼接,提升民眾參與程度,范旭承說:「如果台灣邁向能源轉型與自由交易的進程,能因為我們而前進,那就是瓦特先生存在的意義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