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我沒事」是什麼情緒?AI分析社交平台 揪出霸凌

2019/11/12 研之有物

大數據情緒分析

在2017台灣人工智慧年會演講中,清華大學資工系的陳宜欣副教授,分享團隊以機器學習分析社群發文情緒的經驗。希望有助偵測網路發文者的心理狀態,或協助醫師理解病人無法清楚陳述的情緒。

有學者研發,以機器學習分析社群發文情緒的經驗,希望有助偵測網路發文者的心理狀態。...
有學者研發,以機器學習分析社群發文情緒的經驗,希望有助偵測網路發文者的心理狀態。 圖/Pexels

「我沒事」到底是什麼情緒

情緒,是許多疾病和社會問題的表徵。例如有躁鬱傾向的人們,說話用詞有很大的情緒起伏;又如網路霸凌,會反映於社群留言的用字情緒。若能及早偵測到這些情緒,就有機會及時避免憾事發生,而這個任務可透過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協助。

但是,情緒不是那麼容易透過詞語理解。

例如,朋友在 Facebook 發文「我沒事」,究竟代表心平氣和的「我沒事」,還是絕望至極的「我沒事」;還有當鄉民留言「看吧!」,想表達的是讚賞意味的「看吧!」,或是嘲諷語氣的「看吧!」?

如同《來自星星的傻瓜》電影主角(一名外星人)所言,人類的語言非常難理解,在不同情境脈絡有不同意思,甚至會隱藏真實情感說謊。這些都增加人工智慧從語意分析情緒的難度。

清華大學資工系的陳宜欣副教授,是三個小孩的媽媽。她發現從小孩學習如何說話表達情緒的過程,可以梳理出一條路徑訓練機器學習。雖然小孩說話常常毫無邏輯,但許多小細節累積起來,就能讓大人判斷小孩的情緒。

例如當小孩對媽媽說「妳總是叫我收玩具」,其中用了「總是」這個詞,可以判斷小孩不太高興。或是小孩說「我永遠不能電視看了」,乍聽滿頭問號,但用了「永遠不能」這組詞,可以判斷其中的負面情緒。

不懂語法、沒背過辭典,還是可以表達情緒,反之也能分析情緒。

網路爬文 借用群眾智慧

陳宜欣團隊運用網路爬蟲技術,將社群網站公開發文 ( PTT、Facebook、Twitter 等) ,跟情緒有關的內容都蒐集建立至「情緒資料庫」。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不就是一堆人在發廢文?」,但以群眾外包 (crowdsourcing) 的角度,這些社群發言集結起來,就是群眾智慧,可做為訓練機器學習的資料。

「情緒,是社群網站上的一種特性,也是可供機器學習的資料」陳宜欣強調。 圖/台灣人...
「情緒,是社群網站上的一種特性,也是可供機器學習的資料」陳宜欣強調。 圖/台灣人工智慧年會 X 台灣資料科學年會

團隊將社群發文者原先在發文加上的情緒 Hashtag (例如 #anger) 作為參考答案 ,但一開始先把這些「答案」遮起來,訓練機器透過演算法學習發文中「出現哪些字」代表「什麼樣的情緒」,最後再與原本的答案 (例如 #anger) 對照,一次次地優化機器判斷情緒的準確率。

「用大數據做情緒分析有個重點,就是刪資料不要心痛!」陳宜欣笑中有股失敗無數次的堅毅,「太多 Hashtag 的發文、重複發文、太短沒有情緒特徵的發文……等等,都要從訓練資料中拿掉」。

團隊也參考新聞標題,找出哪些字是較中性的「非情緒資料」,並從機器學習的訓練資料中排除、優化準確率。值得注意的是,選舉時期的新聞標題不能參考,因為用字遣詞太過激昂。

找出情緒用詞的邏輯

經過機器學習分析,陳宜欣團隊發現一些跨語系的情緒邏輯。例如 “finally *** my” 這組字詞多表達快樂,而中文 「我終於***」也多用來傳達正面的消息。又如 “my *** always” 這組字詞多含有生氣意味,就像小朋友說「爸爸/媽媽總是***」藉以表達不快。

中文贅字的處理,也是情緒分析很有趣的一環。「學生建議這很重要,一定要列入分析!」陳宜欣說。

例如:「喔,我來做」其實是不太想做,「喔喔,我來做」較為中性,「喔喔喔,我來做」帶有積極感。凡是超過三個以上的贅字,可視同為三個贅字。這個規則用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也有同工之妙。

然而陳宜欣團隊發現,社群平台上「開心」的發文特別多,不能否認社群平台很多人發文以炫耀為主、或是報喜不報憂。

另外,網路霸凌其實有很多「暗語」。

例如,團隊看過一則發文是「那些外國動物不應該被出口」,其實這句暗地裡帶有種族歧視。其中一種解決方案是運用 Hatebase 仇恨發言資料庫,並藉由機器學習比對非仇恨的文字資料,找出這類「暗語」的關聯性(通常哪幾個字會一起被使用)、以及相似性(字詞會在句子中哪些類似地方出現)。

許多人會在憾事發生後,回過頭從當事者社群發文的字裡行間尋找跡象,但未來能否更早偵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人工智慧成為一名不帶情緒的旁觀者,分析社群大數據找出被情緒糾葛的人們,甚至是預防犯罪、偵測自殺傾向,在來不及之前。

執行編輯|林婷嫻 美術編輯|張語辰

本文經「研之有物」授權轉載(原文標題:AI 可以幫助躁鬱、被霸凌的人嗎?)。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推薦閱讀

非營利組織找出路 靠「人味」 AI 科技三支箭

聲音也能捐 漸凍人協會推語音銀行為病友發聲

「智在家鄉」競賽: 讓科技成為非營利組織創新助力!

作者文章

孩童在課堂上學習氣候變遷,從小具備因應氣候變遷的知識和行動能力,是建構淨零與氣候...

氣候教育必修成國際趨勢 台灣可以怎麼做?

2023/03/21
環保署研擬廢輪胎回收方案,將依機車行家數、需求因地制宜,採沿線收運或指定地點清運...

廢輪胎回收方案推出!環保署研擬新方案

2023/03/21
現為台北市第9屆兒少代表、國教署第4屆青少年諮詢會委員的黃佩琪,成長歷程布滿荊棘...

如果可以變好,為什麼會想當壞人?黃佩琪用荊棘生命勇敢和體制對話

2023/03/20
屢屢榮獲金鐘獎和國際影展肯定的導演麥覺明,費時17年拍攝山椒魚生態,再次推出第二...

冰河世代與恐龍為鄰 麥覺明耗17年紀錄高山微笑精靈 「山椒魚來了!」

2023/03/20
在掃墓期間減少焚燒紙錢或雜草,保護環境也避免火災發生。 圖/freepik

清明掃墓「少香、少金、少鞭炮」!消防、環保署攜手呼籲減少焚燒

2023/03/20
台北市首座電動公車快充充電站,可增加公車使用效率,與同業分享資源。 圖/北市交通...

北市公車朝全面電動化邁進!首座公車「快充站」啟用

2023/03/19

最新文章

孩童在課堂上學習氣候變遷,從小具備因應氣候變遷的知識和行動能力,是建構淨零與氣候...

氣候教育必修成國際趨勢 台灣可以怎麼做?

2023/03/21
減少小包裝一次用旅宿用品成為國際趨勢。示意圖。 圖片來源:pexels

飯店減用一次性備品 旅宿業建議「強制不提供」 環署草案暫緩上路

2023/03/17
雲林縣引進全台首座全移動式垃圾機械分選產製系統,每天可處理200公噸垃圾。 圖/...

垃圾變燃料!雲林引進全台首座SRF垃圾處理系統

2023/03/15
台灣麒麟董事長上田隆史,秉持「創造共享價值」CSV精神,為台灣這塊土地做出貢獻。...

一起暢飲台灣之美:KIRIN Bar BEER深耕20年 用CSV共享價值續挺在地

2023/03/15
環球購物中心與銘傳大學跨世代協作,協助奎輝國小改造圖書室,並用循環建材讓永續融入...

永續小學堂跨世代協作!百貨改裝建材轉生偏鄉小學永續圖書室

2023/03/14
新加坡佔地僅 700 多平方公里,卻擁有超過 570 萬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

新加坡從了無生機到「花園中的城市」,目標是 2030 年市民從家步行 10 分鐘就到公園

2023/03/14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