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設活化地方?改造商店街百億日圓血本無歸
3年前去日本四國旅行,在高松市待了好些時日,因為高松市是重要的樞紐城,不僅海上可以往返許多瀨戶內海的離島,陸上又是本州與四國的交通樞紐。
但高松並不是一個繁榮熱鬧的都市,當時我跟許多觀光客一樣,隨處亂逛,距離JR高松車站15分鐘路程,走入「高松丸龜商店街」。這條商店街打造得美輪美奐,跟高松其他的馬路都不同。日本的商店街幾乎都有屋頂,高松丸龜商店街不僅有屋頂,還設計了高挑的天井,每家商店的招牌、牆壁都重新設計粉刷過,一踏入就明顯感受到與眾不同。
當時我比較吃驚的是,商店街上人潮並不多,商店也稀稀落落,走在商店街上的人都只是通勤路過。心想:「啊,又是個失敗的商店街。」果不其然,回台灣後1年不到,高松丸龜商店街上最氣派的商店「紀伊國屋」書店撤走了。
日本許多地方充滿這類型的商店街,台灣有一陣子也有樣學樣,把一條街上所有的店家找來,要店主們加入統一設計招牌、鋪設行人徒步區,有幾年台灣各處都有這樣長得一模一樣的商店街。
日本人從2005年到2015年,總共花了100億日圓(約870萬美元)打造這條短短僅500公尺的「高松丸龜商店街」。商店街上可以透光的天井,每50公尺就要價1億日圓。
決定打造與眾不同的商店街時,吸引不少從東京返鄉開發的居民,2005年時,整條商街店共有15個店家參與改造,但10年後只剩下6家,現在剩下更少。當店家撤出,空間就更多了,商店街的地主們決定再掏錢蓋運動中心、育兒園(幼兒園),但因為已經沒有人潮,更難獲利,導致商店街的成本再度提高。
地主慘痛教訓:血本無歸
9月底時,商店街的地主之一熊紀三夫來台灣分享這個慘痛的經驗。100億日圓中,他也投資了不少,早已血本無歸。他說,日本的商店街營運模式,通常是由商店街的地主們出錢,整修商店街、舉辦各種招攬人氣的活動等,也有些商店街是透過地主蓋停車場,由停車場的營收來支撐商店街各種支出。
高松丸龜商店街當時聽信外來的建設公司建議,把500公尺的商店街區域改造,「只要花100億日圓,就可以獲得美輪美奐的商店街,招攬海內外的人潮。」建設公司花言巧語地讓地主們掏錢出來。
改建期間,熊紀三夫一度覺得「大而無當的建築,又無法保證獲利」會讓地主血本無歸。最初時還有12%至18%的獲利,現在只剩0%,僅10餘年,便獲利陡降全無,讓地主愁雲慘霧。
「這是100億日圓的空殼建設,」熊紀三夫說,外來的建設公司會聘請許多工商會以及大學教授擔任顧問,他們用許多理論勸動當地的居民,最常聽到的說辭就是「你們這個地區只剩老人,高齡化嚴重,所以你們需要XXX設施。」
但經過這個慘敗教訓,他才徹底領悟,要做任何在地改造,都不是外地人的判斷,外來團隊必須跟當地居民一起生活、一起流汗,這樣的改造才會成功。
台灣過去也做了許多商店街改造、社區改造,後來蕭條的樣子,都突顯失敗的痕跡。由於明年被行政院訂為「地方創生元年」,許多社區、建設公司、社造團隊都摩拳擦掌,開始寫計畫、找標的,想讓某個地區恢復生機。
熊紀三夫用血本無歸的慘痛教訓提醒我們,規模大的改造絕對NG、不可行;再有名的建築或是設計漂亮的建物也NG。他認為,只要跟地方利益有關,從小型活動、小的改造開始,慢慢有了獲利後再投資,以及所有的創生都需要在地小團隊,靠一個人一家店是不夠的。
不過,高松丸龜商店街的失敗,還凸顯一個現象,那就是商店街的店家,往往把隔壁的商店當成「競爭者」,忘記要競爭的是不同區域的商店街。
九州成功案例:福岡天神
2014年是日本地方創生元年,堪稱日本地方創生教主的木下齊曾讚賞,九州的福岡天神是成功的案例。
只要去過福岡,通常不會錯過這條商店街,不僅日本人,觀光客也必逛。木下齊指出成功門道是,最初只有3、5個店家加入改造,並不是大規模的造街行動,這些店家起初想的是要如何吸引更多的當地居民來消費,也非好高騖遠要吸引外地客。規模與期待都很小,但卻效果奇佳,慢慢吸引其他店家加入。
日本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但也有許多慘痛的教訓,台灣政府開始促銷地方創生風潮時,除了鼓吹地方創生的美好之外,也該說說失敗的案例。
台灣創傷經驗:打卡景點
最近反其道而行的是「台北城市散步」,他們是一群號召民眾在台北舊城區散步,透過散步更了解居住地的團體。他們在10月份舉辦多場「地方創傷」講座,號召民眾探討:「人潮來了,然後呢?」
不少地區因為人潮來了,反而引發當地店家想要改變,賣更多的特產品,但卻粗製濫造,或是彩繪更多的牆壁,想變成「打卡景點」。但很多地區只要一彩繪牆壁,只能吸引一陣子的人潮,但幾乎都是過路客,不會停留消費,也不會停留了解社區,最後打卡人群消失,只剩下蕭條的社區與只有狗經過的彩繪牆。
台灣不乏這類創傷經驗,講創生之前,也許應該深思這些血跡斑斑的創傷。
• 本文原載於世界日報,原文標題〈日本看看/商店街大改造…100億日圓的空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