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下一代護生態!葉斯澍創「和平濕地生態農場」、怪手下搶救埤塘

圖/曾怡陵攝影
圖/曾怡陵攝影

走進位於桃園楊梅和平路的「和平濕地生態農場」,可以見到大大小小約莫 50 個生態池。經過多道生態池的處理,農場內的生活廢水、農場外的工業汙水成了可以灌溉作物和飼養魚類的淨水。

農場創辦人葉斯澍從小就喜歡生態,2018 年,他租下一公頃的地,運用自己的園藝專業及生態課程的學習,打造一座生態教育農場,農場內種植兩百多種水生植物,其中原生種就佔了一半,也飼養齊氏石鮒、蓋斑鬥魚等 10 多種台灣原生魚種。名為「和平」,是希望各種生物都能和平相處。

葉斯澍用一生積蓄實踐生態和平的藍圖。 圖/曾怡陵攝影
葉斯澍用一生積蓄實踐生態和平的藍圖。 圖/曾怡陵攝影

透過水生植物幫忙,讓汙水變淨水

由於農場的水生植物、農作物和原生魚都需要水,擁有乾淨的水源成了農場的第一門功課。農場水源來自石門大圳的支圳,流經工業區、商業區、住宅區,水質堪憂。記者隨葉斯澍走到農場外圍,只見溝渠水面飄著油汙,底部躺了幾隻死魚,這些水如何能為農場所用?

在葉斯澍的設計下,不論是農場的生活廢水或是外來的汙水,經過多種水生植物提供的沉澱、過濾、除臭、分解等功能,都能淨化到接近自然水體的程度,用來灌溉作物、飼養魚類。例如,先運用布袋蓮來吸附氮和重金屬、幫助固體沉降;透過莎草科的水生植物過濾、紅辣蓼幫助除臭殺菌;接著流經礫石,讓石頭表面附著的微生物來分解汙染物。此後還要再經過數道生態池,才算完成淨化流程。

生態池不只淨化水源,也是活體的水生植物資料庫,還能提供人類療癒、生物棲息和覓食的環境。葉斯澍說:「場域裡面有綠色的植物,就已經很舒服了。但如果還有水澤、水生植物,就更療癒。濕地也是很多物種喜歡棲息跟覓食的地方,水、陸、空的生物都喜歡在這裡聚集。」

長滿布袋蓮的生態池,為農場外圍汙水進行第一道淨化。 圖/曾怡陵攝影
長滿布袋蓮的生態池,為農場外圍汙水進行第一道淨化。 圖/曾怡陵攝影

淨化過的水源養育農場的柑橘、香蕉等作物。 圖/曾怡陵攝影
淨化過的水源養育農場的柑橘、香蕉等作物。 圖/曾怡陵攝影

農場幫助學員設計自家生態池,打造埤塘水閘門

生態池還可作為生態教育的素材。葉斯澍設計生態池打造課程,讓參與的學員分組採集水生植物,搭配泥土、石頭等自然素材營造小潭湧泉型、湖泊緩流型、陂塘靜水型等生態環境。有些學員參加後,也在自家複製生態池,除了培養自然觀察的興趣,也吸引豆娘等生物前來棲息。「我們可以邀請需要保護的生物到這個微型棲地,提供暫時庇護的空間,但最終目標還是希望能夠改善大環境,讓牠們可以回到原來的棲地。」

此外,農場還有作物採收等農業體驗活動和文化類型的課程。今年,葉斯澍與桃園市文化局合作,於農場舉辦手作課程,引導學員用迷你磚打造過去埤塘灌溉系統的水閘門──塘涵,也在楊梅和平森林公園設置塘涵模型,增加當地的文化觀光資源。為了研究相關知識,他參與中原大學的調查活動,並親自拜訪在地耆老,甚至搶救被怪手破壞的塘涵殘骸。

葉斯澍打造迷你塘涵,傳遞在地的陂塘文化知識。 圖/曾怡陵攝影
葉斯澍打造迷你塘涵,傳遞在地的陂塘文化知識。 圖/曾怡陵攝影

投入復育工作,把台灣原生物種找回來

在舉辦課程的過程中,葉斯澍發現,學童對於他講述的物種多半感到陌生,他過去做生物調查時,也察覺許多物種逐漸消失。「我們講的很多物種,下一代都看不到,這讓我在教學的時候有點惶恐。我們再不給這些物種生存的基地,它(牠)們可能就這樣不見了。我希望在能力所及的範圍照顧、保護它(牠)們,並影響下一代,或許他們長大了也會想要一起守護。」

葉斯澍透過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臉書愛好者社團等方式蒐集原生物種。光是澤瀉科的植物就蒐集到稀有的台灣冠果草、圓葉澤瀉、窄葉澤瀉等,他笑著說:「對水生植物有感的人看到都會很驚訝,說找了好久,可不可以分享給他。」

農場曾舉辦台灣原生種斑龜及蓋斑鬥魚的認養活動,讓參與者瞭解牠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並傳遞正確的養殖觀念。在不少孩童的悉心照顧下,斑龜及蓋斑鬥魚長得又大又壯。今年也將邀請學員回農場分享,彼此交流,也能結識興趣相近的朋友。

農場保存了羅漢魚、鯉魚、鯽魚等陂塘常見的臺灣原生種魚類。 圖/曾怡陵攝影
農場保存了羅漢魚、鯉魚、鯽魚等陂塘常見的臺灣原生種魚類。 圖/曾怡陵攝影

釋出善意,周遭農地也開始友善耕作

葉斯澍和團隊對地方和環境生態釋出的善意,附近的居民都看在眼裡,早期因為不熟悉,常有許多猜忌,擔心農場會影響他們的權利,像是汙染水源、帶來噪音等,如今都願意敞開心胸。葉斯澍主動清理水溝、幫忙除草,看到對方的態度鬆動了,就進一步宣導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

葉斯澍告訴農民:「這塊田梗我來認養,每個月定期派師傅來割草,請你不要再灑除草劑了。」也幫忙把原本窄小殘破的田埂修繕得平坦寬闊,不僅方便農民搬運肥料和機具,同時幫生物爭取更多空間。他解釋:「像水棲昆蟲需要有點濕潤的泥土才可以順利羽化,如果田埂水泥化或沒有足夠繁殖空間,這些昆蟲就會消失。」

因為以友善生物的角度思考,因此割草時會分兩次操作,先等第一個除草區塊的草長到一個高度,生物有了躲藏的空間,才會進行第二區塊的除草作業。「否則田區光禿禿的,白鷺鷥一飛來,青蛙會一隻不剩。」他表示,如果全面性進行整地、收割等作業,原先已經穩定下來的物種又會因此重新適應或洗牌。

有農民因為這些作為,願意轉型友善耕作,或釋放第二期作的土地讓葉斯澍照顧,周遭以友善農法耕作的農地面積約有三公頃。此外,也有農民加入教學的行列,為學員示範割稻等技巧。

左邊是農民施用除草劑的田埂,右邊是葉斯澍認養的田埂,寬闊平坦且採用人工方式除草。 圖/曾怡陵攝影
左邊是農民施用除草劑的田埂,右邊是葉斯澍認養的田埂,寬闊平坦且採用人工方式除草。 圖/曾怡陵攝影

為年輕人打造足以維生的工作環境

農場從無到有的建置經費超過 700 萬元,葉斯澍維持自己景觀設計的本業,所得又都投注在農場的經營中,他笑著說:「我兒子曾經問我,停損點到了嗎?我說爸爸會做到不能動為止。」

葉斯澍表示,農場的經營和教育推廣不是靠三分鐘熱度,讓大家來看看熱鬧、拍拍手而已。他望向農場外的廣闊農田說道:「希望影響這裡全部的農民一起來做友善耕作。」

目前最重要的,是把生態保護的任務傳承下去,讓下一代產生興趣、共鳴,進而投身推動。如果想要吸引年輕人力投入來增加農場的能量,必須開闢更多元、穩定的收入管道。因此,葉斯澍計畫成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讓需要取得環境教育時數的公務人員成為新的客源。

「以我現在的身體狀況,最少還可以再做個十幾年。這些東西我是帶不走的,想把生態保護、原生物種的復育、保育當成志業的人,都可以加入我們的團隊。如果有年輕人有興趣、熱誠,經濟又顧得下去的話,我願意把我打造的整個農場都讓他接手。」

烈日下,葉斯澍額頭上冒出汗珠,一下穿著青蛙裝下池撈魚,一下背起工具說要去當水電工了。他不嫌累,眼底都是笑意,所投入的勞力和積蓄,對他來說是這一生最值得的投資。


本文授權轉載自《上下游 News&Market》(原文標題:用一生積蓄守護生態豐富濕地,葉斯澍養百種水生植物、原生魚類,讓生物有棲息的家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歐盟通過「自然復原法」-修復土地與海,2030前再種30億棵樹

歐盟通過「自然復原法」-修復土地與海,2030前再種30億棵樹

全台森林大火97%來自人為 釋放CO2影響固碳成果、生態樣貌

全台森林大火97%來自人為 釋放CO2影響固碳成果、生態樣貌

小琉球旅遊旺季陸蟹陷路殺危機 汽機車2周輾壓超過500個「蟹餅」

小琉球旅遊旺季陸蟹陷路殺危機 汽機車2周輾壓超過500個「蟹餅」

溫室氣體管制第一期未達標 學者籲提出「去煤時間表」

溫室氣體管制第一期未達標 學者籲提出「去煤時間表」

最新文章

小琉球旅遊旺季陸蟹陷路殺危機 汽機車2周輾壓超過500個「蟹餅」

小琉球旅遊旺季陸蟹陷路殺危機 汽機車2周輾壓超過500個「蟹餅」

在高美濕地玩仙女棒恐觸野保法 最重可罰25萬

在高美濕地玩仙女棒恐觸野保法 最重可罰25萬

新北小學生助復育台灣瀕危淡水魚 腳踩泥巴整頓生態池

新北小學生助復育台灣瀕危淡水魚 腳踩泥巴整頓生態池

極危黑嘴端鳳頭燕鷗現身台南、馬祖 未來可線上觀賞復育直播

極危黑嘴端鳳頭燕鷗現身台南、馬祖 未來可線上觀賞復育直播

澎湖12隻獲救海龜重回大海 百名師生現場為牠們加油

澎湖12隻獲救海龜重回大海 百名師生現場為牠們加油

羊群是防洪、防野火最佳幫手!吃雜草、清理灌木叢 專業又有效率

羊群是防洪、防野火最佳幫手!吃雜草、清理灌木叢 專業又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