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河川微塑膠含量高,研究:人口密度是關鍵因素

根據研究,台灣都會河川已受到微塑膠污染。 示意圖/freepik
根據研究,台灣都會河川已受到微塑膠污染。 示意圖/freepik

根據研究,台灣都會河川已受到微塑膠汙染,河川中微塑膠量與人口密度正相關,在雨水下水道周圍的水域中,微塑膠含量最高;建議政府能持續監測,並建立相關措施、管制標準。

由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孔燕翔(Dr. Alexander Kunz)、台灣大學與成功大學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受國科會補助,在2018年與2021年分別在淡水河與台中烏溪流域進行微塑膠採樣調查,實驗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環境汙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孔燕翔今天於記者會中表示,從淡水河與烏溪的調查,證實台灣的都會河川已受到微塑膠的汙染,微塑膠的量與人口密度和土地使用有顯著相關。

研究團隊2018年在淡水河水域中,運用虹蝠網(manta net)共採集680.5立方公尺的水樣,平均每立方公尺有24.6個微塑膠。為進一步了解微塑膠汙染量的可能成因,擴大採樣點位,2021年在台中烏溪流域共41處採樣點取了1051.4立方公尺的水樣,平均每立方公尺有12.6個微塑膠。

進一步分析,在台中的山區和河川上游採樣時,幾乎沒有發現微塑膠的存在;但當進入台中市區外圍、人口密度開始變高的區域時,微塑膠的濃度亦隨之增加;台中市的都會區和工業區時,在雨水下水道周圍的水域中,微塑膠的含量最高;在大里溪口採集到最多的微塑膠。

研究團隊運用虹蝠網(manta net)採集水樣。 圖/研究團隊提供
研究團隊運用虹蝠網(manta net)採集水樣。 圖/研究團隊提供

孔燕翔指出,此次採集到的微塑膠大部分(71%)小於1公釐,研究團隊推論應來自生活中,經由人類活動產生排入河川,而非塑膠製品在河川環境裡碎化成微塑膠。

主因人類各式行為而磨損、破碎或脫落所產生的微塑膠,經由雨水下水道進入河流,隨著河川流經市中心區而增加,最終進入海洋

孔燕翔說明,微塑膠指的是粒徑小於5公釐的塑膠碎片或人造纖維,主要的來源包括日常生活、道路、工業與自然崩解;近來發現微塑膠已無所不在,從空氣、土壤、甚至是聖母峰到深海,許多動物和人體內也發現微塑膠。

孔燕翔提到,根據研究,人類會從飲食與呼吸攝入微塑膠,估計每天從飲食吃下106至142個微塑膠,甚至每10公克排遺有20顆微塑膠;微塑膠的量與生活方式、地區、年齡與性別有關,平均每週約0.1至5公克。

孔燕翔強調,由於微塑膠會吸附環境中的有害物質,許多研究已證實微塑膠會影響生物的生長和新陳代謝,以及對器官造成損害。

研究團隊建議,先移除環境中塑膠垃圾,持續監測很重要,雖然已知與人類活動有關,但究竟是生活還是事業污水仍需再進一步確認;呼籲政府能建立相關措施、管制標準。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7位青年為未來發聲!提行政訴訟要求環境部修正減碳目標、捍衛氣候世代正義

7位青年為未來發聲!提行政訴訟要求環境部修正減碳目標、捍衛氣候世代正義

抓不到綠鬣蜥?雲林首批綠鬣蜥獵人培訓完2個月 至今無人兌換獎勵金

抓不到綠鬣蜥?雲林首批綠鬣蜥獵人培訓完2個月 至今無人兌換獎勵金

暑期打工注意!工讀勞檢有近25%違法:未給假日加班費、連續出勤為大宗

暑期打工注意!工讀勞檢有近25%違法:未給假日加班費、連續出勤為大宗

「甲烷衛星」發射一年即失聯!貝佐斯贊助的甲烷排放追蹤計畫任務失敗

「甲烷衛星」發射一年即失聯!貝佐斯贊助的甲烷排放追蹤計畫任務失敗

最新文章

抓不到綠鬣蜥?雲林首批綠鬣蜥獵人培訓完2個月 至今無人兌換獎勵金

抓不到綠鬣蜥?雲林首批綠鬣蜥獵人培訓完2個月 至今無人兌換獎勵金

越暗的地方...全球海域有21%正逐漸變暗 透光帶縮減9成海洋生物受威脅

越暗的地方...全球海域有21%正逐漸變暗 透光帶縮減9成海洋生物受威脅

國寶魚的基因密碼?櫻花鉤吻鮭瀕危並非偶然 缺少關鍵免疫基因可能是主因

國寶魚的基因密碼?櫻花鉤吻鮭瀕危並非偶然 缺少關鍵免疫基因可能是主因

首爾遭「愛情蟲」大軍入侵...氣溫升高、熱島效應正助長大批蟲蟲棲息

首爾遭「愛情蟲」大軍入侵...氣溫升高、熱島效應正助長大批蟲蟲棲息

野保vs.動保大戰!野生動物犬殺問題不斷 與動保法政策轉向有關?

野保vs.動保大戰!野生動物犬殺問題不斷 與動保法政策轉向有關?

國產蔬菜再升級!新品種「芥藍台南1號」問世 耐熱耐濕、未來四季都能吃到

國產蔬菜再升級!新品種「芥藍台南1號」問世 耐熱耐濕、未來四季都能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