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死了一個賣場員工…狂灑血汗錢真的快樂嗎?

各式各樣的東西全都在實體或虛擬賣場的架上立正站好,準備塞進我們的購物車,或依個人喜好來組裝和運送,接著消費者登場。圖/pixabay
各式各樣的東西全都在實體或虛擬賣場的架上立正站好,準備塞進我們的購物車,或依個人喜好來組裝和運送,接著消費者登場。圖/pixabay
體面工作和經濟成長

各式各樣的東西全都在實體或虛擬賣場的架上立正站好,準備塞進我們的購物車,或依個人喜好來組裝和運送。消費者登場。

舞臺左側,舞臺右側,在賣場裡橫衝直撞,進攻線上購物入口網站,身上還配帶著信用卡和剛兌現的薪水支票。辛苦了這麼久,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至少別人都這樣說。有那麼一瞬間,當全能的消費者從一長串清單裡選購出自己想要的商品,全世界都繞著她打轉。

當她拿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去換一樣東西,升格當主人,內心就湧起一股掌控的力量,不管是真有需要,是一時興起的念頭,還是為了趕走壞心情--或者是三種通包。就像保險桿貼紙上說過的:「遇到搞不定的問題,就先把『逛街』這檔事搞定吧。」


很多我們鍾情的角色和文化偶像,全身上下都是超酷的招牌穿搭。要是少了最新的高科技配備、完美合身的西裝,或是那台(請填入你最愛的未來車型)--那還會有007嗎?沒有禮服的點綴,奧斯卡金像獎還會這麼有看頭嗎?我們愛《慾望城市》的凱莉,怎麼可能少了她那些驚世駭俗的寬邊帽、設計師墨鏡、裝滿皺摺洋裝的滑亮購物袋,還有超高的高跟鞋?

要是《第凡內早餐》的荷莉.葛萊利對蒂芬妮珠寶不再迷戀,我們還認得出她嗎?我們愛慕這些人物的性格,也愛他們擁有的東西和戀物情結;這統統都是我們的國家神話。其實,我們真正愛戀的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民眾瘋搶購 踩死了一個工作人員

進入主題前,我想強調說,我並沒有反對所有的消費。有位觀眾看完《東西的故事》影片後,怒氣沖天地寫了封電子郵件給我:「要是妳跟消費唱反調,那妳穿的那件T恤是哪來的?」

拜託。每個人當然都要消費才能生活啊,我們得吃食物,需要屋頂來擋風避雨,生病要吃藥,穿衣服才能保暖。除了生存的基本需求,還有另一種額外消費,也會讓人生更美好。我很享受聽音樂的時光,喜歡和朋友共享一瓶酒,也愛三不五時披上一件新洋裝,就像身旁的人一樣。

我質疑的不是抽象的消費,而是消費主義和過度消費。消費是指拿取和使用產品及服務,來滿足基本需求,但消費主義則是人與消費之間的一種特殊關係,我們會用逛街買東西來滿足情感與社交需求,而且會拿自己擁有的東西來定義自己,展現自我價值。過度消費是說,我們取用的資源遠遠超過我們的需要,超過地球能供應的量,在美國大部分的地區都是這樣,其他國家也慢慢加入這個行列。

消費主義是一種過度行為,讓我們蒙蔽了雙眼,看不到追求東西背後真正的意義。還記得達穆爾(Jdimytai Damour)嗎?2008年11月的黑色星期五,也是年度最盛大的購物日,這一天,假日購物季瘋狂展開。在美國各地,大家都提早吃完感恩節晚餐,趕在賣場預定開門(很多地方都提前到凌晨5點)的幾個小時前,先到停車場去,睡在車裡。

那年感恩節的晚上9點,紐約州谷溪鎮(Valley Stream)一家沃爾瑪賣場的停車場,開始聚集了大批購物民眾。到了凌晨5點,也就是賣場預定開門的時間,外面已經聚集超過2000人了。大門一開,一個34歲的海地臨時工,稱為達穆爾--朋友叫他金寶(Jimbo)--被一窩蜂湧進來的群眾給淹沒了。

他被撞倒在地,根據目擊者說,民眾根本不管三七二十一,為了趕快搶到便宜貨,直接從他身上踐踏過去。趕到現場協助的緊急醫療人員也被人群推擠、踩踏。剛過凌晨6點,達穆爾就宣告死亡了。他的死因是窒息;是被民眾踩死的。據報導,一個電子產品部門的員工當時正好在店裡,他談論說:「簡直是瘋了……價錢也沒便宜到哪裡去啊。」

購物是神聖的?我們不會消費太多了嗎?

購物在美國幾乎是一種神聖的儀式--事實上,在911悲劇發生後,小布希總統就說購物這種日常活動是「對恐怖主義的終極譴責」。當整個國家都還餘悸猶存,沒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這時布希叫我們把「美國歡迎您來做生意」的標語掛在櫥窗上,繼續買東西。

不買東西的話,勞工就要遭殃,也會扼殺經濟,這是大多數經濟學家和政客說的;購物是我們的責任。誰敢質疑消費主義的道德性,要嘛就是不愛國,不然就是個徹底的瘋子。

外號「零衝擊先生」(No Impact Man)的畢芬(Colin Beavan)受到多方壓力,因為他進行一個為期一年的計畫,讓紐約市的家人把消費減到最低。期間他收到恐嚇信,還包括一封匿名的死亡威脅信!亨利.梭羅在19世紀中期寫了《湖濱散記》,他說人要過簡單的生活,和大自然合諧共存,卻被評論家說成是「懦夫」、「非常邪惡又不開化」和「孤僻的人,老頑固」。

甚至,就算很多非營利組織和推廣團體投入在消費相關議題上,他們也不會從根本層面去質疑。很多優秀的團體關注商品的品質--例如爭取公平貿易巧克力,不要奴隸巧克力,或者是有機棉T,取代傳統的有毒棉花,或者是不含PVC的玩具。但很少人會討論數量的議題,然後提出這個棘手問題:我們不會消費太多了嗎?這個問題才能直通系統的核心。而且我發現,這個問題不大受歡迎。

消費主義是一種過度行為,讓我們蒙蔽了雙眼,看不到追求東西背後真正的意義。圖/pixabay
消費主義是一種過度行為,讓我們蒙蔽了雙眼,看不到追求東西背後真正的意義。圖/pixabay

真正讓我們快樂的不是「東西」,那會是什麼?

很久以前,促成美國經濟成長的要素包括一系列廣泛的活動,尤其是開採天然資源和製造產品。然而,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焦點卻轉移到消費上。1950年代,艾森豪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聲明:「美國經濟的終極目標,是要製造更多的消費產品。」

真的假的?我們經濟的主要目標,不是提供健保、安全社區,讓年輕人得到紮實的教育、或者全民都有好品質的生活?怎麼會是製造東西?到1970年代,消費已經在文化和經濟上獨領風潮。我們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被教育說,用消費來驅動經濟是無可避免的,很合理,而且大有益處。我們都應該參與這種經濟模型,不用懷疑。但儘管如此,已經有愈來愈多人開始質疑這種觀念了。我自己呢,絕對算在內。

達穆爾發生死亡悲劇那年,在同一個假期中,Discover信用卡公司發動一波新的廣告攻勢。

背景是一首寧靜、吉他弦撥出的簡單旋律,配著旁白說:「我們是個消費者王國。這也沒什麼不對。畢竟,到處都是酷炫的東西。麻煩的是,酷炫的玩意太多,很容易讓我們失去理智。到時候,我們的物質世界會變得不再美好,開始感受到壓力。但要是信用卡公司承認這一點呢?要是他們承認,有時候該花錢,有時候也該省錢?……我們可以負債少一點,歡樂多一點。這個物質世界也可以變得更光明。」

一家信用卡公司竟然質疑消費主義--要不是這個算盤打得太明顯,想趁大家對花錢這件事滿心焦慮的時候,藉機擄獲消費者的心,那我鐵定會肅然起敬。

但這個廣告真正觸動我的,是結尾一系列的影像:一對父子在一片遼闊的綠色原野中央,然後是一對夫妻帶著一條狗,走在一片開闊的沙灘上,然後一對情侶在公園長椅上調情,最後,一群咯咯大笑的女孩子擠進一臺計程車後座。這些影像告訴我,Discovery信用卡公司在某種程度上,完全瞭解真正的實情:讓我們快樂的,不是「東西」(甚至不是「酷炫的玩意」),是和家人、伴侶、朋友在一起的時光,還有體驗美麗的自然世界。

超乎基本需求的消費與「不快樂的人」

想想看,報告指出,美國人的滿足和快樂程度達到最高點是在1957年--也就是說,那一年我們有最多人(差不多35%)形容自己是「非常快樂」,但從此以後,就再也沒達到過了。就算我們今天比50年前賺了更多錢,買更多東西,我們卻沒有更快樂。

講白一點:這些錢和東西不是沒讓我們更快樂--有些有,但是額外的快樂卻被其他更大的不幸給抵銷掉了。當一個人肚子餓,覺得冷,需要地方遮風避雨,或需要其他基本物質,那想當然,擁有更多東西一定會讓他(她)更快樂。

但是,一旦人的基本需求滿足了,又再花錢買更多東西後,這種略微增加的快樂反而減少了。換句話說,頭一兩雙鞋子帶給我們的快樂,比第14、15雙鞋子還要多。對一個住在菲律賓煙山上(這個社區幾乎就在垃圾場正上方)的女性來說,她用100美元買到的快樂,比我們的女性還多。

然而,雜誌裡的美女和廣告中為數眾多的姣好面孔以及他們完美無暇的牙齒,都試圖用別的方法說服我們。他們保證,只要買到新東西,就會得到新的快樂,就算那東西和我們手邊有的幾乎一樣也沒關係。但是東西到手後,就算我們短暫陶醉了一下,美好的感覺也很快就消失了。

結果發現,更多的東西不會讓我們更快樂,尤其你算算看,你得工作更久,才能買得起更多東西,付得出錢來維修,或甚至要花時間在塞滿東西的抽屜、櫥子和家裡翻箱倒櫃,就只是為了找個東西,真的有比較快樂嗎?

同時,人類的不快樂與日俱增,因為我們的社交關係日益惡化。證據一再證明,一旦基本需要滿足了,我們和家人、同儕、同事、鄰居、社區民眾間的關係,就是決定我們快不快樂的最大因素。然而,我們比以往花更多時間埋首工作,就只為了購買和維修這些東西,獨處時間變長,陪伴家人的時間變少,和朋友、鄰居的往來也減少了。

想要的愈多,生活滿足感愈低

幾乎所有我們找得到、用來測量社會進步程度的指標都顯示,就算過去幾10年來經濟持續成長,但情況卻對我們愈來愈不利。在美國,肥胖已經到達最高紀錄,20歲以上的成人,整整有3分之1是胖子,而6到11歲的孩子中,也有將近20%的小胖子。

圖/時報出版提供
圖/時報出版提供

凱瑟(Tim Kasser)是諾克斯學院的心理學教授,他寫了許多有關物質主義的文章。據他所說,問題不只是錢買不到愛,東西不會帶來快樂而已。他大範圍研究了各個年齡層、階級背景和國籍,發現物質主義真的讓我們不快樂。

在凱瑟的調查裡,有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人,會同意下面幾個陳述,像「我想要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我想成名」、「擁有很多高價的財產是很重要的」和「我希望別人說我看起來很有魅力」。他說:「這些研究記錄了一些現象:有強烈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人,普遍都過得不太好,從生活滿足感和幸福感低落、沮喪焦慮,到生理上的問題例如頭痛,還有性格失常、自戀和反社會行為。」

然後,凱瑟進一步記錄這些折磨人的事(滿足感低落、生理及心理健康問題、反社會傾向)是怎麼樣刺激更多消費的。我們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投靠了這種俗世的「智慧」,以為只要一點小小的逛街療法,就能帶來好心情。這因此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 本文摘自:《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69.png

時報出版

書之所在,心之所在;閱讀使我們持續美好著。

作者文章

視障者也能趴趴走!他們怎麼過馬路?導盲犬如何知道方向?

視障者也能趴趴走!他們怎麼過馬路?導盲犬如何知道方向?

從家庭暴力到隨機殺人案 為何韓國政府漠視女性暴力?

從家庭暴力到隨機殺人案 為何韓國政府漠視女性暴力?

打分數就會更努力嗎?為什麼經濟學家不建議凡事量化

打分數就會更努力嗎?為什麼經濟學家不建議凡事量化

你不是業績或讚數,你是你自己──經濟學教授揭量化陷阱

你不是業績或讚數,你是你自己──經濟學教授揭量化陷阱

最新文章

想買二手衣?清潔有撇步 避免這些病菌找上門

想買二手衣?清潔有撇步 避免這些病菌找上門

環保又省錢!6種永續無毒清潔劑DIY 輕鬆搞定家中大小清潔問題

環保又省錢!6種永續無毒清潔劑DIY 輕鬆搞定家中大小清潔問題

東西總是很快就壞?產品越先進就越短命?解開企業計畫性汰舊的陰謀

東西總是很快就壞?產品越先進就越短命?解開企業計畫性汰舊的陰謀

塑膠袋不減反增!未管制市場、夜市 減塑成效有限

塑膠袋不減反增!未管制市場、夜市 減塑成效有限

扛不住!衝動購物後的環境代價...退貨1次碳排放提升56%

扛不住!衝動購物後的環境代價...退貨1次碳排放提升56%

載具使用率超標!財政部:9-12月期雲端發票「500元」再增50萬組

載具使用率超標!財政部:9-12月期雲端發票「500元」再增50萬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