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不再魚取魚求 「洄遊吧」讓海洋永續

2019/02/06 生命力新聞

【記者劉悦蓉、莊芷瑄/花蓮縣報導】

「我們吃蔬果可以叫得出名字,那吃魚呢?」台灣四面環海,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我們觀海、玩海、吃海鮮,卻對包圍著我們的海祥生態缺乏關注。

自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畢業的黃紋綺,看見漁業資源日漸匱乏,海洋環境缺乏關注,因此她決定創立「洄遊吧 Fish Bar」。以食魚教育及永續海洋為核心,希望能成為連結消費者、漁業人員和學術單位多方交流的平台,讓民眾不只會吃魚,更能懂魚、懂海。

為海放棄出國深造 因海返鄉建立永續

一望無際的湛藍大海,海天一線的壯麗景色,黃紋綺的外公在花蓮七星潭經營定置漁場,而七星潭的藍也成為黃紋綺從小就情有獨鍾的顏色。因為愛海,大學選擇與海有關的科系就讀。自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畢業後,黃紋綺當了3年的研究助理,相較於從事海洋相關的學術研究,她發現自己更熱愛實作。

花蓮七星潭風景秀麗,是台灣東部熱門的觀光景點。 攝影/劉悅蓉
花蓮七星潭風景秀麗,是台灣東部熱門的觀光景點。 攝影/劉悅蓉

要如何透過行動讓大眾更關注海洋議題?觀察到海洋環境問題的黃紋綺決定放棄出國攻讀博士班的機會,選擇回到故鄉、回到海的擁抱。讓自己的專業結合理念,在七星潭建立以海洋永續、食魚文化為核心的「洄遊吧 Fish Bar」,以洄遊「潮體驗」、洄遊「鮮撈」、洄遊「新知」為三大活動面向,希望透過自己與團隊的力量能讓更多人關注美麗海洋背後的環境問題。

2016年回到花蓮,黃紋綺義務反顧的投入勞力密集的漁業工作,從基本的捕魚開始學起。「理論跟現場還是有些差距。」儘管大學就讀海洋相關科系,黃紋綺對漁業的實際操作還是感到陌生。為了更瞭解其中生態,黃紋綺每天早起,跟著舅舅到海邊、漁場、市場,學習如何捕魚、認魚、選魚、處理魚,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討海人」。

同時,她也加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擔任解說員,希望能涉略更多關於海洋的知識。經由近一年的時間準備,黃紋綺和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親朋好友,黃軍諺、李政儒、黃美娟、黃凡澔、楊孟函等人,創立了「洄遊吧 Fish Bar」,大家各司其職,一同為海洋環境、海洋永續努力著。

「洄遊吧 Fish Bar」成立於2016年。 攝影/劉悅蓉
「洄遊吧 Fish Bar」成立於2016年。 攝影/劉悅蓉

從大海到餐桌魚的旅程知多少

「桌上的這條魚,就是串聯人跟海洋最直接的媒介。」黃紋綺認為,台灣是海島國家,卻對環繞著我們的海洋缺少認識與關注。透過餐桌上的魚,我們能夠回溯魚的旅程,以及和魚有關的產業活動。因此「洄遊吧 Fish Bar」推出一系列洄遊「潮體驗」,從認識餐桌上的魚,到親身觀看捕魚作業,民眾能透過漁業活動深度了解魚背後串聯的故事,以及海洋與漁人之間的連結。

同時「洄遊吧 Fish Bar」也販售新鮮魚貨。以環境友善的定置漁法捕撈魚類,從永續的角度出發選擇洄游性魚種,並以中央研究院規範的「台灣海鮮指南」為指標,避免捕撈紅燈等級的魚類。漁獲在上岸24小時內會以冷凍真空的方式包裝,讓民眾及時享受最新鮮、美味的漁獲。

「洄遊吧 Fish Bar」極力推廣食魚教育及永續海洋、永續海鮮的觀念。除了活動現場講解食魚、海洋等相關知識,「洄遊吧 Fish Bar」也於網路平台發表洄遊「新知」。用簡單的圖解、動畫方式呈現,並以較為學術或科學的方式,向大眾傳遞海洋、漁業的知識性觀念及文化,並讓民眾以輕鬆、方便的模式進一步了解海洋。

定置漁網面積龐大,需耗人力花時間整理。 攝影/劉悦蓉
定置漁網面積龐大,需耗人力花時間整理。 攝影/劉悦蓉

不只是使用資源 更要友善經營漁業

海洋漁業如今普遍面臨資源匱乏問題,如何捕撈成為海洋永續一大課題。黃紋綺表示,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在漁業基礎的調查資料上較為不足,缺乏科學的佐證及數據分析,因此難以訂定捕魚的規範及限制,如魚體可以捕撈的大小、或哪個季節應進行休漁。若政府能歸納出較為明確的捕撈規定,也較好落實友善的捕魚作業。

縮小版定置漁網模型,屬於友善、永續的捕撈方式。 攝影/劉悦蓉
縮小版定置漁網模型,屬於友善、永續的捕撈方式。 攝影/劉悦蓉

定置漁法在花蓮七星潭已行之有年,與其他捕撈方式相比,定置漁法屬於相對友善、永續的捕魚方式。在灣澳裡設置固定式漁網,讓魚隨著魚道自行游到海灣中,以被動的方法捕捉魚類。漁網在建置過程中,會於底部投放大石包,是類似海底造礁、棲地養成的概念工程。同時,定置漁法補抓的魚類也多為洄游性的魚種,是學術上或海洋資源永續上建議食用的魚類。

「使用海洋資源的同時,有沒有可能用什麼樣的方法永續經營。」黃紋綺說。不只是單純的體驗觀光,「洄遊吧 Fish Bar」邀請民眾實際到魚的產地,看漁人、參與捕撈、逛魚市,豔陽下體驗「討海人」的生活,感受漁村風貌,與在地深度互動。

同時也將學術知識與海洋教育結合,推廣在地友善捕撈魚法,讓永續的觀念持續擴大、創造影響。為什麼取名「洄遊吧」?黃紋綺笑著說,希望每個人能像魚一樣,洄游到台灣周邊海域,以遊玩的方式,重新認識海洋。

「洄遊吧 Fish Bar」邀請民眾實際到魚的產地,感受漁村風貌,與在地深度互動...
「洄遊吧 Fish Bar」邀請民眾實際到魚的產地,感受漁村風貌,與在地深度互動。圖/洄遊吧 Fish Bar臉書粉絲團

採訪側記

花蓮七星潭的海始終是清澈的藍,舒服的顏色。「洄遊吧 Fish Bar」緊鄰海邊,座落於漁村內,我們就這樣吹海風、聞海味、看漁村、聽魚市販賣,一趟在連續假期出發,從台北到花蓮長途跋涉的採訪之旅,變得愜意無比。

延伸閱讀

喜樹魚筆袋 漁村文創熱

漁翁得利 推動長潭漁村再造

淨灘環保小革命 Re-think重塑海洋新面貌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 原文標題:不再魚取魚求「洄遊吧」讓海洋永續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推薦閱讀

「海洋吸塵器」為什麼一下就死掉了?

每一回的遠遊,都是一趟保種的旅程

菜鳥學吃魚,南方澳是我的私廚冰箱

宿霧觀光衝擊原有生態 鯨鯊面臨物種生存危機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作者文章

開平餐飲學校的一次惜食實作課程,由林峻佟主廚示範結合惜食概念的料理。 照片提供/...

吐司邊做餅乾、魚鱗也入菜!主婦聯盟推惜食教案 打造「明日惜食主廚」

2023/09/26
南湖山椒魚。 照片來源/游崇瑋,發布於臺灣生命大百科

「台灣山椒魚之父」呂光洋 78歲仍堅持為了山椒魚登上高山

2023/09/05
瑞芳高工今年的比賽陣容,左一為教練葉怡君。 照片提供/葉怡君教練

瑞芳高工揪弱勢孩打校隊!一起念書練球,攻進全國冠亞

2023/08/29
圖/freepik

浪浪樂活醫療室-零撲殺浪浪,靠義診培育獸醫人才

2023/08/22
老同學們一同出門踏青。 圖/擷取自老同學日間照顧中心臉書官網

7旬長輩「新生報到」老同學中心-上課延緩失能!

2023/08/14
芒草心提供無家者一個友善且溫暖的住宿環境。 照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無家女性「馨」住所-從街頭到中繼站,再重返社會

2023/08/04

最新文章

進口蛋風波燒出雞蛋安全問題,買蛋選擇「洗選蛋」就萬無一失了嗎?洗選蛋的清洗流程是...

「洗選蛋」到底怎麼洗?歐盟一理由 不用洗選蛋!

2023/10/04
南極周圍海冰在今年冬天已創下新低。 圖/路透

暖化加速中!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 比37年前少100萬平方公里

2023/10/04
彰化沿海濕地不但生態多樣,還有獨特的「牛車採蚵」文化。 彰化縣政府提供

走出國光石化陰影 彰化海岸將申設國家級重要濕地

2023/10/04
吐瓦魯首都富納富堤(Funafuti)的半數土地,可能將在2050年沈入海平面下...

九小島國忍不住了 提請國際海洋法庭:國家即將沉沒 碳排放國不用負責嗎?

2023/10/03
環境部表示,截至8月底,全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面積約1465公頃,未來1年將進...

土污整治有機會獲碳權 環境部擬建立方法學

2023/10/03
台灣機車數量超過1400萬輛,公正轉型工作還需要多方討論。 圖片來源:SMAT台...

經長:明年電動機車換購碳權可賣給工業區 最多享1.1萬補助

2023/10/0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