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視「青年返鄉」為畏戰!地方做好支持系統了嗎?

圖/pixabay
圖/pixabay
無貧窮

圖/pixabay
圖/pixabay

A:「誒...你最近有沒有看到巷口老王家的兒子,似乎回來村庄裡,有好一陣子了...」

B:「是那位瘦瘦小小,但當年都考第一名那位嗎?長那麼大了,難怪我最近常感覺看到一個熟悉面孔,是功名成就,回來要開醫生館,還是去小學當老師喔。」

A:「老實說,我也不太清楚,只是那天似乎有聽到他媽媽說,他兒子,說想回來生活!」

B:「啥咪回來生活?這是什麼人生目標!原來那位優秀的孩子,是啃老族?了然....」

A:「阿,不要這樣說人家啦!你看我們這個什麼地方,能做什麼,難得有青年人想回來...」

B:「好啦,我開玩笑的,老實說有人願意回來就該很偷笑了,反正不干我們的事...」

關於以上對話,我想大家應都不陌生,常見於某日黃昏,地方公廟前的婆媽聚會上,一群地方媽媽們,正在進行例行地方訊息交換,當高齡化、少子化,和都市吸盤效應,讓台灣的許多地方,只剩下老人及小孩的情況下,當任何一個年輕人,甚至家庭願意回去地方,都會掀起一番漣漪,甚至成為在地人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

「青年返鄉」這4個字,似乎在這幾年引起矚目,尤其在許多政府計畫的推波助燃下,讓對文化、藝術、農業或社會有熱情與執著的年輕夥伴,走上一條非典型的路線,找尋一處你心儀之處,返鄉圓夢並做自己。關於這樣的現象,並非現代才有,以台灣的大小,以及區域關係,流動本就稀鬆平常,現在不同的只在於價值觀的進化,資源的挪移,還有得力於現代交通的助益。返鄉,不再遙不可及。

我常在演講當中開玩笑地問著,知道誰是台灣青年返鄉之父嗎?答案是目前被稱為台灣電音教父的林強,就因他30年前唱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向前行》。他這樣唱道,『火車漸漸在起走 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親愛的父母再會吧 鬥陣的朋友告辭啦,阮欲來去台北打拼 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

歌曲中透露的時代感,告訴我們,過往城鄉間存在一種莫大差距,城市被塑造成進步光明的美好之地,地方是失敗者或競爭力缺乏的居所。前往城市打拚,成了每位年輕人的夢想,但隨著時代翻轉、價值觀的改變,「返鄉」成為一種新的潮流,不僅被年輕族群所接受,並被認為是一件很酷的事。

建構草根模式的支持系統

回過頭來看,我在過去幾年擔任多項政府計畫的業師,在全台地方走訪,對於青年返鄉所面臨的困境,所做出的初步研究結論。每回分享,都能獲得台下滿滿青年用頻頻點頭來表示贊同,「老師,就像你說的這樣!一點都沒錯」。

從中可清楚知道,無論是3年內的初期投入者,或者3年以上,10年未滿的成熟實踐者,通常在過程中,都會面臨不同程度及面向的困境,如何協助解決甚至提前,能不能找出核心方法,這是這幾年持續在陪伴地方團隊,在實務當中,極力想突破的困境........。

「建構支持系統」,這是我在當時研究報告撰寫過程中,腦海裡頭不斷浮現不同的地方現場及青年案例後,最終就浮現並定格在這6個字。

在爬梳過往的案例時,我常常發現,返鄉常發於一個契機,成於一股熱情,但終點還是在於想做什麼、能做什麼,如此才能留下來,真正落地做點什麼,但往往太多的是返鄉後,卻找不到自己的一柱角,頓時感到孤立無援。

這讓我們明顯感受到,專業之外的情感支持與同儕陪伴,成為支持初期返鄉者的一項重點。當你需要討論、當你闊別十年,人生地不熟,想找人說話透透氣,甚至你想要精進生活紋理。這時建構一個小而美,緊密而溫暖的「支援系統」,就成為這樣潛在需求下的一項解法。

返鄉是創生時代的一種必然,只要打造好環境打造,把人串連,未來的城鄉流動將成為常態。 圖/pixabay
返鄉是創生時代的一種必然,只要打造好環境打造,把人串連,未來的城鄉流動將成為常態。 圖/pixabay

關於支持系統,指稱的也不只有人的部分,也許可從下面三個面向說明。

第一類:人(互動) 有沒有可以聚集多一點、擁有相同理念的夥伴,彼此陪伴、學習成長,一同執行作戰,時常可以相互體諒,並互通有無。

第二類:物(有形) 有好的生活支援,能讓曾經離鄉背井的返鄉遊子們,感受到地方的魅力及溫暖,因此能否提供一個有特色的教育,一個快速的寬頻,一個令人安心的醫療,一處可預期的交通方案,還有好的育兒,養老及學習資源場所,都會成為「留鄉」極為重要的決策點。

第三類:境(無形)毅然離開城市,奔向地方懷抱,必然有許多理由,或許是地方的自然環境,風土的薈萃魅力,文化的多樣性,宗教的熱情奔放,還有濃濃故鄉愛。這些抽象但有感的因素,讓這裡很特別也不一樣,成為決定返鄉與否的臨門一腳。

這3項如果能有效建構,讓人不再視返鄉為畏途,但其中有一大塊的資源及責任,取決於公部門是否願意打造地方基礎系統(infrastructure),讓在先天環境之外,也在後天補上,讓地方真正成為一處軟硬兼具的宜居之村,生活之鎮。

圖/pixabay
圖/pixabay

建立一個存在青年會的地方

「人」必然是箇中關鍵。

近年在台灣及日本兩地地方現場觀察,成立「青年會組織」會是一個可行的方向。許多關於社造、地產或產業組織已如雨後春筍地展開,但這類組織讓後進者很難自在加入或參與運作。

如果可以成立一個以青年為主的組織,讓返鄉、留鄉青年們有意願加入,並聚焦在當地文化之上,從而「故鄉愛,地方情」也許就成為大家的公約數。這類組織不僅能彼此發揮成員互助的情誼,對方的返鄉經驗都能成為彼此的養分,當彼此所遭遇的困境能成為彼此的借鏡,當彼此擅長的領域與範疇,能成為他者的一扇窗,構建出防守的範圍,加總起來就是一個更完全的地方。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如何能團結這樣以青年為主體的地方團體,透過地方文化活動及民俗祭典為目標,透過參與來建構地方認同,透過熱衷來貼近文化脈動,透過一齊來建構故鄉愛,讓大家是基於愛鄉愛土,為了榮譽與互助而相互連結,當非金錢或利益才聚合,這樣的關係,必然更為純粹。

每年10月,日本滋賀縣彥根市舉辦的一年一度吉祥物大會,全國數十萬民吉祥物粉絲聚集。在這樣場合中,彥根地方青年會議扮演十分吃重的角色,不僅要維持秩序,並要扮演整天最重要之遊街活動的主角,而無論是青年議會所或者是早先的青年團組織,目標宗旨並不是「學習」,「人脈」,「賺錢」,而是「修練」、「奉仕」、「友情」,背後隱含著就是如何透過服務來修煉自我,透過服務鄉里來創造價值,也因為這樣的信念,讓地方年輕人願意齊聚一堂。

不僅滋賀如此,一年一度舉辦於新瀉縣的燕三条工藝祭典,幕前幕後,都可以看到青年會成員參與其中。如此可知,一個具有能量的青年地方團隊,能在地方有需求時發揮戰力,並能透過這些地方活動,團結眾人,培養高度向心力,讓人能以此為榮,成為彼此間的重要支撐,而這樣為了地方一起努力的感情,也將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讓地方成為大家的最大公約數,成為人生的實踐場。

回頭來看台灣,這幾年也有類似案例,包含由官方協助成立之「桃園客家青年會」,匯集桃園地方青年,透過這樣模式相互結集,成為桃園翻轉,地方活絡的新勢力。

離島馬祖,面臨到人口急遽外流,3年前由一群愛鄉青年號召之下成立「馬祖青年發展協會」,並以「馬祖的美好生活來自不同族群、環境的多元共存」為核心理念,提昇文化自信、公民發聲、行動與培育為基礎的青創發展為三大行動目標。

返鄉是創生時代的一種必然,只要打造好環境,把人串連,未來的城鄉流動將成為常態,從草根而起的青年組織,將成為返鄉者共同的家,一處具有凝聚力,愛與關懷,充滿力量與勇氣的地方。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3467.jpg

林承毅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地方創生傳道士,充滿熱情與好奇心,信仰人本設計,具洞察力,深信體驗有價!

作者文章

換帖,換經驗! 「地方換帖宴」創造「全台創生 」

換帖,換經驗! 「地方換帖宴」創造「全台創生 」

別視「青年返鄉」為畏戰!地方做好支持系統了嗎?

別視「青年返鄉」為畏戰!地方做好支持系統了嗎?

創生二年12提醒 「莫以旅客為重,住民才是關鍵」

創生二年12提醒 「莫以旅客為重,住民才是關鍵」

最新文章

呼應COP30 從氣候到健康 味全用「食」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永續行動

呼應COP30 從氣候到健康 味全用「食」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永續行動

【專欄投稿】把農場變教室、舉辦文化節 讓農業走出一條「共生」的路

【專欄投稿】把農場變教室、舉辦文化節 讓農業走出一條「共生」的路

在地媽媽成重建主力!莫拉克旗美九區婦女集結 創造災後新契機

在地媽媽成重建主力!莫拉克旗美九區婦女集結 創造災後新契機

【專欄投稿】農業M型化...大農靠資本、小農靠家庭 誰來解救卡在中間的「中農」?

【專欄投稿】農業M型化...大農靠資本、小農靠家庭 誰來解救卡在中間的「中農」?

獵奇或反思?以悲劇為核心 「黑暗旅遊」版圖逐漸擴大

獵奇或反思?以悲劇為核心 「黑暗旅遊」版圖逐漸擴大

亞太黑暗旅遊崛起!從戰爭到天災 創傷歷史下的「記憶空間」皆成熱門景點

亞太黑暗旅遊崛起!從戰爭到天災 創傷歷史下的「記憶空間」皆成熱門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