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位工具≠數位轉型-均一呂冠緯,從「心」教育

2022/01/01 劉嫈楓

回望2021年,你為這一年挑選出的關鍵詞是什麼?盤旋了2年的「疫情」一詞依然重要,而伴隨而來另一關鍵字,更是從食衣住行各領域全方位展開加速的「數位轉型」。教育領域,當然也是。

當學生、老師、家長都開始學習線上教學、手拿平板,數位是教育現場唯一的解答嗎?新的一年,眾多挑戰仍在前方,本月《倡議+》邀請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呂冠緯擔任客座總編,他提醒:「別為數位而數位」,面對未來教育挑戰,亟需創新數據治理思維,公、私協力,共享創意。


疫情衝擊全台,不到48小時,教育部即刻宣布全國停課共同防疫,致力透過數位學習,提供個人化、數位教育平台成了最好的「應援手」。能在短短不到48小時內,快速應變,是均一從2012年創辦以來,擁有三百多萬註冊用戶、橫跨全台學校,歷經10年練兵而來的實戰力。

邁向10週年 「2.0」均一要成為影響力平台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今年即將邁向創辦10週年,4年前自一手催生的誠致基金會,獨立而出後,角色也從原本提供學習服務的平台,向前躍進一步,期待影響大眾社會、政府,促成為推進數位教育變革的影響力平台。

呂冠緯表示,附屬於誠致基金會期間,均一的定位是期待提供便利數位教學的學習平台,然而光光僅有好的服務,並不足夠,影響力也有限。「影響力並不僅止好的服務」,不只講求多少人用了均一服務、下載多少次,而是涉及到人、涉及到背後觀念。

0
均一教育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呂冠緯。 圖/江建泰攝影

他以「婚姻平權制度」為例,對多數人而言,真正使用到這個制度並不多,但背後涉及的人、觀念文化的翻轉,影響卻是如此深遠巨大,「這是兩者層次的差別。」若要實現均一設下的願景使命——讓每一位孩子,不論出身都有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必須說服更多人加入、理解、認同,成為一場號召運動,而不是光提供一個好的平台服務,就能辦到。

學習數據留軌跡 教育政策制定最好的依據

因此,獨立另行成立基金會後的「2.0版」均一,期待對社會、大眾、政府溝通,發揮更多影響力。第一步,設下了「人」的目標,誰才是數位教育變革中最關鍵的角色?第一個鎖定的,當然就是教學第一線的學生、老師、家長。「這群被我們稱為生師親的『顧客群』」呂冠緯說。

另一個關注的對象,則是左右了未來的政策執行者:政府。

教育領域不缺資料、也不缺研究,卻因委託學術、民間各方單位機構執行調查,面臨資料散落,無法串接、整合,協助政策制定。傳統的資料數據的蒐集,也多半是在事後透過問卷等方式,回溯填答,不僅無法掌握學習行為,從執行上,也成為教育現場沈重的行政負擔,影響訊息的正確性。

0
均一教育平台基金會影響力總監楊昭瑾。 圖/江建泰攝影

但在均一完整整合學生、家長行為,除了基本背景資料,最重要的是學生在平台每一筆的點擊都是學習的「軌跡」,「停留多久、題目會不會都知道」。舊有的調查問卷,往往都是抵達終點的「結果」資料,無從判別與對症下藥,但透過均一紀錄,有更多學習的過程資料,不只看見結果,還能找出癥結。「將背景性資料、過程性資料、結果性資料,同步納入,政策制定就能擁有更強大的依據。」

解開的束縛,還有內容的共創。耗費大量氣力研發教材,卻無法共享資源,2019年教育部宣布創用CC共享政策,鼓勵共享教學內容。「就像疫苗施打,若只是封閉單一體系效果也有限,再怎麼好也沒用,」呂冠緯說。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部門共創、共享是呂冠緯認為的出路。今年,均一就與台北市首度合作酷課雲。原本就有的乘法教學的影片,語調、解說都如同現場教學的複刻,教材上線後,3年了卻僅只有一百多次的點擊觀看。但「均一版」教學影片,從畫面設計、解說語調,都一改枯燥、單一風格,上線後三隻影片在一年內,累積下載次數就有一萬多次。「教育內容的介面必須打開。」呂冠緯說。

迎來台灣絕佳時機 攜手企業共創內容育才

作為平台,均一期待連結的還有企業。「其中之一,是像是『台灣吧』、『數感實驗室』等提供教育內容的服務商,另一種則是將教育、培育人才視為社會責任的企業。」

呂冠緯分析,有三大趨勢值得特別關注,第一是疫情之後的數位轉型趨勢,另一股則是國際局勢中現今中美兩強的競爭對峙;最後則是內部多元性的整合,找尋求同存異的公約數。「企業投入教育人才,不僅對自身有利,也是最好的時機。」他說。

因此,跳脫學校體制既有的教材,均一針對社會關鍵主題與企業攜手共創內容,設計議題型課程。均一就攜手台積電設計「思考力」課程;在訊息爆炸,難辨真偽的現下,也與Line合開科學媒體素養課程;同時因應最時興的永續主題,也與雀巢合作。

0
「均一教育平台」的youtube頻道上,可看見他們推出的教學影片,從畫面設計、解說語調,都一改枯燥、單一風格。 圖/摘自「均一教育平台」youtube頻道

時至今日,經過各方倡議、行動,才漸漸開展了內容共享、公私團隊攜手合作的開始。然而,在此之前2019年,均一就已經率先提出「教育永續發展」的觀念,提倡官民協力推動教育創新。「倘若我們不放開,共享資源、創意、平台,只會看到一座座數位蚊子館不斷出現。」

使用數位工具 不等於數位轉型到來

日前,行政院宣布生生一平板,預計未來4年將提撥240億元預算,投入數位教育,但以現階段預算分配,多數比例仍投注於硬體採購。呂冠緯提醒,數位教育的關鍵是該「以人為核心」,「數位工具的使用,並不等於數位轉型的到來。」

0
呂冠緯提醒:「使用數位工具,不等於數位轉型到來」。「數位教育的關鍵是該『以人為核心』」。 圖/江建泰攝影

面對教育界的「數位運動」,「開始之前,必須思考為何而數位。數位學習更精確描述,是為『學習』而數位。」呂冠緯提醒。倘若數位工具進入教育現場後,還是維持原有學習模式,根本難以稱之為數位轉型。

「學習真正的目的,是根據每個人的獨特性、不同人狀況,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當手中的平板、載具,成為電影《鋼鐵人》智能輔助管家『Jarvis』角色般,學生都能自主從中找尋解答,才是真正迎來數位轉型。」

延伸閱讀

>>【疫起。行動】數位學習已上線,教育心態也要加速

>>數位學習時代,實體校園會被取代嗎?

>>當學校不僅止於「線下」-疫情催化的數位教育革命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綠色和平發布減塑調查結果,近8成8民眾同意塑膠減量。示意圖。 圖/shutter...

近9成民眾同意減塑!綠色和平盼立法 用減塑跟上世界

2024/04/27
蘇格蘭放棄原訂2030年底前減排75%的目標,但卻引起環保團體憤怒。示意圖。 圖...

2030年減排75%「遙不可及」 蘇格蘭放棄氣候目標

2024/04/27
荔枝椿象是國內果樹荔枝害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觸口自然教育中心去年首次舉辦...

害蟲變「美食」!荔枝椿象造成果農損失 林保署做成鹽酥料理

2024/04/27
第六屆經驗分享會8家機構合影,從左至右依序為得勝者教育協會曾秉常專員、現代婦女基...

【倡議圈活動】2024年第六屆傳善獎經驗分享會 顧問攜手機構面對挑戰

2024/04/26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課程中心副教授何昕家,在2024地球解方年會上分享永續教育現...

永續教育入課綱 中科大教授何昕家:現實世界是最佳教科書

2024/04/26
2024地球解方邀請產官學界代表,深入探討國內氫能的未來技術與經濟發展。 圖/董...

台灣氫能下一步怎麼走?產官學看好潛在經濟價值

2024/04/26

最新文章

黃瀚嶢不僅擅長生態插畫,2022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沒口之河》同樣驚艷四方。 圖/...

從繪畫到文學-《沒口之河》黃瀚嶢 走出不一樣的生態研究路

2024/04/19
生態插畫家李政霖曾參與出版《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現則醉心鑽研淡水魚生態。 圖/張...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2024/04/02
將修復式正義引進校園 透過對話解決人際衝突。 圖/張皓婷攝影

霸凌的另一種解方「修復式正義」-橄欖枝中心林育聖相信對談的力量

2024/03/28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透過各式活動,一步步帶領學生們打造友善校園、遠離霸凌。 圖/張...

不說教、打罵也能防制校園霸凌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撕「流氓學校」標籤

2024/03/15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

2024/03/05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

從被質疑到本土語言貢獻獎 阮劇團為何用台語翻轉經典?

2024/02/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