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草心協會-拉「無家者」一把,不只是給一個家

2021/08/06 劉嫈楓

從喚他們「遊民、街友」到「無家者」,一個簡單名稱的改變,是芒草心協會扎根萬華10年,一步步努力得來的微小成就。

芒草心協會的靈魂人物,亦是2011年協會創辦人之一的張獻忠。2003年,他任職台北市社會局社工時,就負責萬華區域街友訪視和援助。不比現在,無家者議題得到社會關注,當時僅有少數社福組織,例如活水泉、仁安基金會、天主教聖心基金會等,提供救飢避寒、人道關懷等基本協助。

0
無家者總是被簡單化約成個人的失敗或是不夠努力等因素,但背後是深刻結構性的貧窮議題。 圖/freepik

無家者總是被簡單化約成個人的失敗或是不夠努力等因素,但張獻忠說,背後是深刻結構性的貧窮議題。對比日本90年代失落的黃金10年、韓國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經濟衰退湧現大量失業潮,政府民間有相應方針,台灣從未真正面臨大規模失業問題,也因而失去系統式思考社會貧窮議題的契機。

給予協助、扭轉社會印象 芒草心翻轉策略

10年前,芒草心創辦後決定透過直接服務和社會溝通,由「陸、空」兩路著手,嘗試解決問題。張獻忠早在萬華經營多年,也和聖心基金會等NPO合作,協助無家者對自己和協會夥伴並不陌生。但對自己、對協會,讓大家認識、願意理解,都是全新嘗試。

那時任職科技業,同樣關心無家者議題的曾文勤帶回了英國經驗,大大幫助芒草心。在英國,她參加了由無家者擔任城市導覽行程,透過最熟悉在地的街友之眼,認識當地,全然跳脫了傳統印象。返台後,她主動找上芒草心,貢獻想法。

2013年,芒草心和萬華社區大學合作,透過前期的培訓,街友變成了帶領大家認識、遊歷城市的「街遊者」。後來,偶然經過媒體披露,第一位無家者導覽員強哥受到關注,迴響極好,也成為芒草心期待扭轉大眾刻板印象成功的開始。

0
芒草心協會透過真人圖書館、街遊,讓外界了解貧困的樣貌,也讓導覽員有經濟自立的機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而後芒草心更舉辦了諸如流浪體驗營、「呷飽未」社區共食餐桌、書籍出版等計畫;萬華在地NPO、店家,藝文團體也以無家者為主題創作。一向視無家者為「異類」的大眾,漸漸卸下刻板印象。

當溝通之門開啟後,張獻忠更詫異發現,社會大眾並非全然對無家者無感、冷漠不願伸手,只是不知如何下手,不懂從何處開始。當芒草心開始一系列行動後,就有一位在當地經營餐廳20年的老闆悄悄跑來向他來說:「等著有人做這些事,已經等很久了!」

看懂他們 別只是獵奇檢視

選擇在既有的社福援助之外,轉向大眾溝通,是張獻忠發現,社會大眾對於無家者充滿刻板印象,常以獵奇或放大眼光,看待他們種種行為。他舉例,無家者在公園、街邊或坐或臥,引來側目,但這些行為與大眾其實無異,差別只在於個人空間的有無,卻因此被放大檢視。

眾多標籤,連帶地排擠社福資源。「老(長者)、弱(兒童)、殘」,這三類群體是大眾最願意援助的對象,若再加上刻板印象,無家者能夠獲得的援助少之又少。

不論提供以工代賑,給予無家者自立生活的管道;又或是透過街遊活動、共餐、體驗營,去除社會刻板印象,決定回到源頭做起,是張獻忠察覺,傳統慈善救助模式,使得「越救越窮」的弔詭現象一再出現,為了不到無家者路倒街邊的時刻才伸出援手,芒草心才決定一改策略。

0
芒草心協會秘書長李盈姿表示,新冠疫情使街上、鬧區人潮變少,也使舉牌、派報等臨時工機會大大減少,這些都讓無家者的處境更為艱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打造友善環境 避免流浪循環

對比2003年,自己擔任社會局社工時期,張獻忠觀察,大眾社會對於無家者議題更願意對話、互動,也更為友善。然而,張獻忠提醒,儘管大眾的態度漸漸鬆動,仍有長期需要克服的議題,需要各界一同攜手解決。其一,就是無家者「住」的問題。

在社會仍有疑慮時,無家者想找落腳處,極為困難;因此,芒草心出面和房東洽租,再採由包租代管的模式,提供給無家者居住,一方面幫忙安頓,也是避免他們再度陷入流浪循環。張獻忠解釋,以為給吃、給錢,協助生活所需就好,但往往忘了作為人的社交、人際需求出現「流浪循環」。因此,過往就曾出現即便無家者找到工作、有地方可住,最後還是重回街頭,因為那裡有熟悉和溫暖的感覺。

熟知無家者生態的芒草心,便將租下屋宅設置自立資源中心,打造成友善宿舍,不讓無家者陷入孤獨狀態,協助他們逐漸過度,重返自立自主的生活。

延伸閱讀

>>父歿母病,19歲少女打工養家-「我哪還有理想…」

>>中年了...為了活下去,你願意住進車子裡嗎?

>>7天前,我以為遊民屬於底層「現在我也是了」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美國創新中心年度創新論壇」,邀請台美包括3M、小智研發...

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美國創新中心年度創新論壇

2024/04/15
今年由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發起,集結Dentsu電通傳播...

地球解方年會即將展開! 召集人楊振甫:「永續下階段挑戰:突破創新,加速行動」

2023/04/12
布農族馬中原(左)與撒奇萊雅族陳志義(右),外人習慣稱他們小馬、小黑的二人返鄉期...

秘境古道探訪、多族歷史文化、故事人文體驗 永續旅遊潛力景點:花蓮磯崎

2023/02/10
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分享從地方開始,從人、物、產,打造出的理想永續藍圖。 圖/茶籽...

茶籽堂3.0/傳遞土地美好良善 趙文豪:新時代的品牌,不能獨善其身

2023/01/03
第二屆「台灣影響力投資論壇」昨(8)日舉辦,以「從 ESG 到影響力投資 - 用...

後COP27時代實現SDGs目標 打造影響力投資生態系

2022/12/09
《倡議+》展開循環會客室邀請台灣太古可口可樂公共事務、傳訊及可持續發展總監簡秀君...

【循環會客室】可口可樂X麥當勞:一趟從吃喝開始的永續減廢旅程(下)

2022/11/23

最新文章

黃瀚嶢不僅擅長生態插畫,2022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沒口之河》同樣驚艷四方。 圖/...

從繪畫到文學-《沒口之河》黃瀚嶢 走出不一樣的生態研究路

2024/04/19
生態插畫家李政霖曾參與出版《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現則醉心鑽研淡水魚生態。 圖/張...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2024/04/02
將修復式正義引進校園 透過對話解決人際衝突。 圖/張皓婷攝影

霸凌的另一種解方「修復式正義」-橄欖枝中心林育聖相信對談的力量

2024/03/28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透過各式活動,一步步帶領學生們打造友善校園、遠離霸凌。 圖/張...

不說教、打罵也能防制校園霸凌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撕「流氓學校」標籤

2024/03/15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

2024/03/05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

從被質疑到本土語言貢獻獎 阮劇團為何用台語翻轉經典?

2024/02/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