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速報App開發者陳坤助:災難當下,自助是首要

KNY台灣天氣.地震速報App開發者陳坤助。 圖/陳坤助提供
KNY台灣天氣.地震速報App開發者陳坤助。 圖/陳坤助提供
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編按:這回疫情,從口罩地圖、接觸原追蹤、國家級預警系統,全方位看到AI人工智慧、大數據演算等科技應用發揮無比作用。

在3月《倡議+》特別專題《台灣不向災難請假:迎擊疫情、氣候暖化》第3篇,我們專訪了KNY台灣天氣App開發者陳坤助。在此次疫情之前,面對台灣地震颱風頻繁,他已率先開發地震預警App,提前應對災害來臨。


在感受到劇烈搖晃的前幾秒,「台灣天氣.地震速報」App已發出尖銳地震警示響音,倒數地震波抵達時間,同時手機內手電筒也同步亮起,提醒使用者一波地牛翻身即將來襲。

2014年「KNY台灣天氣」App開發者陳坤助與氣象局合作,在App中增建「地震即時警報」功能,使用者只要設定位置並開設提醒,就能在發生第一時間甚至是前幾秒獲知地震消息,提早因應準備。2016年過年前夕,震塌台南維冠大樓的美濃地震衝擊全台,App下載量飆升,這款「公私協力」的合作服務也從此開始廣為人知。

倡議資料開放 讓產品當政府的防火牆

「直到0206(註:高雄美濃大地震發生於2016年2月6日)後,民間才知道原來國家有這種服務。」陳坤助表示,政府其實做了不少防災警示,但知道的民眾卻不多,這顯示政府與民間的資訊傳遞有所落差。透過政府資訊加值服務的App正好可做兩者間的橋梁,將政府的資訊轉化成更多人能夠接受的應用形式。

不過陳坤助也坦言,與政府間的合作並非都如地震速報般順暢。他曾對接警廣即時路況,開發「KNY高速公路」,即使對準民間需求,兩年就達到百萬下載量,但卻也因社會上的「開放資料」(Open Data)風氣尚未成熟,而一度被政府警告有侵權可能。

「以前政府網站底下都放『版權所有,翻印必究』,認為這些資料都是屬於國家的財產。」陳坤助表示,當時資料不是不允許使用,就是需要經過繁瑣的公文申請流程,使不少App開發業者望之卻步。2013年陳坤助參與「開放資料聯盟」,與民間其他組織一同倡議資料開放。多年後,政府在2017年頒布「政府資料開放作業原則」行政命令,網站下的那行字,到這時也才終於改成「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把政府手中的資料開放給民眾使用。

開放資料意味著開放與透明,同時也蘊含著「課責」成分,陳坤助觀察,這是政府對於開放感到壓力的原因之一。不過他認為,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開放有時也是把責任交付出去,讓使用的人去負責。「就像我用氣象局資料,如果資訊有誤,民眾罵的對象不是氣象局而是我,因為他們是透過我的產品看到這些資料,所以我反而可以成為政府的防火牆。」

開放資料聯盟積極倡議民間資料運用需求,力促政府資料開放。 圖/陳坤助提供
開放資料聯盟積極倡議民間資料運用需求,力促政府資料開放。 圖/陳坤助提供

開放災難訊息 讓全民自行培養抗疫體質

開放資料除了可以讓民間產業更蓬勃發展,身為防災產業協會一員,陳坤助也認為政府資料的開放在災難預防與因應上,有著重要影響力。

新冠肺炎(COVID-19)延燒三個月餘不停,當全球情況越來越嚴峻,台灣優秀的抗疫成績成為全世界模範榜樣。肯定衛福部努力之餘,陳坤助也提出他的提醒。

「這次國家在公衛方面處理得非常好,但在訊息傳播與資料開放上,其實可以更開放,讓政府的施政效率再提高。」陳坤助指出,目前每日確診人數都由指揮官在記者會上公布,民眾再透過媒體接收第二或第三手的消息。

但如果通報人數能夠透過系統即時向全民公布、中間也沒有人為干擾降低民眾對數字的信賴度,那麼民眾也能自行從系統查詢確診人數,在所在地區展開因應措施,指揮官也不必每天花大量時間開記者會解釋確診案例,而可以將時間挪用作更高階的災難處置。「如果相關的災難訊息更透明,政府就能減少很多力氣去處理枝微末節的事情」陳坤助說。

陳坤助也指出,當政府都把資訊握在手中,這顯示了國家整體防災政策觀念依舊是以「大政府思維」作主導。即面對災難,政府經常是從整體國家或縣市角度出發,而忽略了個體在面對災難時的能動性,因此越進入民間,防災能力敏銳度就越稀疏。

「民間普遍缺乏災前意識,癥結點在於民眾太習慣只接收政府指令。」陳坤助說。例如酒精和口罩本來就應該是家中的常備物資,但這次疫情直到政府宣導要勤洗手、戴口罩後才開始全民瘋搶,如果平時大家家中都有準備,那政府就不必增加口罩產線及推行實名化,而能全力作戰防堵疫情。

自助是獲救關鍵:災難發生當下 國家完全無能為力

KNY地震速報於高雄美濃地震實際警報截圖。 圖/陳坤助提供
KNY地震速報於高雄美濃地震實際警報截圖。 圖/陳坤助提供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歸納出災害防救法則「7:2:1」,這是災害中自助、互助與公助的比例,言下之意,有超過七成的救援是在政府到達前所完成。「在災難發生的當下,國家是完全無能為力的。」陳坤助表示,面對災難時每個人都會被打回最小的個體,在國家的救援到來以前,如果個人提前準備好,你當下就可以救援自己,甚至與社區彼此協助。

不過「災難」未發生前總感覺離生活十分遙遠,要怎麼提升全民的防災風險意識呢?

陳坤助表示,建立防災意識可以從小地方練習起,從小災難開始讓人民培養危機意識。例如KNY地震速報,不管規模大小,只要是地震都會警示,目的便是要讓民眾意識到,台灣是一個非常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當意識到災難的存在,就能進一步思考如何培養自己面對災難的強韌度。

陳坤助認為,就像企業面對災難有BCP(營運持續計畫,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準則,民眾在家中也該要有FCP(Family continuity planning)的風險管理概念。針對每一種可能發生的災難做情境模擬,從中提早針對欠缺的部分做準備。「有時候缺少的不只是物資,也有可能是知識,這時就可以趁災難還沒發生前趕快囤一些相關知識。」陳坤助說。

不過該準備到什麼程度才算足夠?這又回到了資料開放的源頭。陳坤助認為,無論是災前或災中,政府都應該如實告知民眾災難真實情況及未來可能發展,設想最壞情況,即使可能造成恐慌,也能讓民眾及早做準備。「恐慌代表著民眾想要活下去,不能為了避免恐慌而什麼都不讓人民知道」陳坤助說。

換言之,開放資料是一個互信的過程,「當有一個夠開放的政策和文化,才能把整體國家社會帶往更文明的階段,到時所產生的各種公共利益,才能全方面一起提升」陳坤助說。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地震速報App開發者陳坤助:災難當下,自助是首要

地震速報App開發者陳坤助:災難當下,自助是首要

「從校門裡開始改變社會」SDGs體質注入校園

「從校門裡開始改變社會」SDGs體質注入校園

循環設計展開跑 下十年,擁抱一顆更永續的地球

循環設計展開跑 下十年,擁抱一顆更永續的地球

走吧回鄉!青年迴流「超高齡區」  顧創生也顧老鄉

走吧回鄉!青年迴流「超高齡區」 顧創生也顧老鄉

最新文章

綿羊感染禽流感?英國發現綿羊首例H5N1 跨種傳播疑慮升溫

綿羊感染禽流感?英國發現綿羊首例H5N1 跨種傳播疑慮升溫

朝無車城市邁進!巴黎公投贊成新增500條行人徒步街道、減少1萬個停車位

朝無車城市邁進!巴黎公投贊成新增500條行人徒步街道、減少1萬個停車位

亞馬遜進軍碳市場!首賣碳權 稱嚴格把關不淪為漂綠

亞馬遜進軍碳市場!首賣碳權 稱嚴格把關不淪為漂綠

全球首份!義大利發行全AI撰寫的報紙 新聞實驗為期1個月

全球首份!義大利發行全AI撰寫的報紙 新聞實驗為期1個月

深海暗氧看法分歧...海底金屬在黑暗中也能製氧 科學家質疑方法論有缺陷

深海暗氧看法分歧...海底金屬在黑暗中也能製氧 科學家質疑方法論有缺陷

川普大讚煤炭「美麗、潔淨」!宣告授權擴大燃煤發電

川普大讚煤炭「美麗、潔淨」!宣告授權擴大燃煤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