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澎湖青年「離家出走」 守護漁業活化石

2019/06/25 顏寧

澎湖石滬造型浪漫,吸引許多遊客前來朝聖。 圖/澎湖縣政府提供
澎湖石滬造型浪漫,吸引許多遊客前來朝聖。 圖/澎湖縣政府提供

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天氣越來越炎熱,到海邊或離島戲水常是許多人的首選。近年澎湖用花火節大力推觀光,每年觀光人次突破百萬。其實,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觀光景點之外,也可以選擇探訪石滬,深度認識澎湖海洋文化和歷史地景。

別人有海,我有漁業活化石!

石滬,是在潮間帶利用石塊修築的捕魚陷阱,利用潮汐的變化,讓魚群在漲潮時進入堤岸覓食,退潮後石堤變得比海面高,魚因而被困在石滬裡。石滬不只澎湖有,其他各地利用當地素材,以泥塊、竹材或枯木等修築製作陷阱,亞洲各國與太平洋諸島都可以見到漁滬的蹤跡。

夏威夷除了漁滬之外,還此以發展為養殖漁業的「魚塘」(fishpond)。上海古名「滬瀆」,即因從前經常在淞江(今黃埔江)使用竹編的捕魚陷阱—–「滬」因而得名。台灣沿海如淡水、北海岸麟山鼻、苗栗後龍等地,都曾有過石滬蹤跡。淡水舊名「滬尾」,沙崙附近海濱仍有幾個石滬,而在石滬底端的村莊自然被稱為「滬尾莊」。

澎湖潮間帶廣濶,又因具備石材多、潮差大、風浪強等外在條件,石滬的漁獲是重要的經濟來源。澎湖石滬至少有300年歷史,最早在清代康熙35年(1695),臺灣府志就有記載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20口,是當時收稅的來源之一

湖潮潮間帶廣闊,石滬的漁獲是重要的經濟來源。 圖/黃新真
湖潮潮間帶廣闊,石滬的漁獲是重要的經濟來源。 圖/黃新真

1950年代,澎湖漁獲有將近8成來自石滬。若以澎湖漁民年平均所得764元來看,其中591元來自石滬。民國36年,吉貝村民楊順良因為某日大量魚群湧入,這一天的收入足以讓他重新起厝,用900尾鮸魚、7000斤丁香換得一廳兩房。

早年澎湖半農半漁,在農地和動力漁船缺乏的年代,石滬的存在可說是「靠海吃海」的最佳寫照,尤其在冬季天候不佳、無法出海的情況,居民靠蘊孕豐富生物的寬濶潮間帶得以餵飽家人,甚至賺大錢起厝建廟。

不過,由於造船技術進步,加上漁船捕魚效率越來越高,不需要再守滬待魚;還有些因漁港和道路建設破壞,石滬不再是主要經濟來源,有的不復使用,經風浪長年沖擊,多以崩坍毀壞。目前只剩140多口石滬還有集魚功能,而石滬數量最多的吉貝,擁有116座石滬,有三分之一仍在使用中

澎湖青年「離家出走」 返鄉修石滬

澎湖返鄉青年楊馥慈和曾宥輯,發現過去曾是地方產業象徵的石滬,少數如雙心石滬變成觀光景點,但在政府登錄的600多口與民間空拍發現的100口石滬,大部分都已傾倒崩壞,現存匠師可能不到20位,而年輕一代卻不認識也不了解石滬。為了更深入在地討海文化與保存石滬,他們成立「離島出走」團隊,找來匠師教導修復石滬,試圖傳承這門沒落的珍貴資產

當我們跟著石滬匠師走進潮間帶,才發現不管是蓋石滬還是修石滬,光是看潮汐就是門大學問。「也不是每天都能修石滬」,匠師表示,「只有大潮前後3、5天,也就是每個月大概只有10天」。算一算,建造中型石滬大概要5到7年,大型石滬可能需要10年。如果石滬的根基還在,附近石頭來源多,號召眾人重新疊砌修復,則大概幾個月到就能修好。

建築或修復石滬都需集結眾人之力,重新填砌石頭更需經驗累積。 圖/澎管處
建築或修復石滬都需集結眾人之力,重新填砌石頭更需經驗累積。 圖/澎管處

建築或修復石滬都需集結眾人之力,重新填砌石頭更需經驗累積。匠師一面動手示範,石頭用站面當基礎,用立起而不是平放,逐漸往上縮,斜角面朝外才能達到消波效果。從前打造石滬就像是今天成立公司前先募集股東,看村里有多少人要入股,訂定合作契約,依照石滬大小和工程難易程度決定建造時間和股東人數,分段施工與負責維護。

等到石滬建好後,股份就成了巡滬天數。像我們在山水看到的「深滬、畚箕、淺滬」三連滬,是屬於公家的石滬,村民都能使用;而有的石滬只屬於特定家族,擁有石滬的人,象徵的是財富與社會地位。

除了下回到澎湖留點時間,親自走訪或體驗修石滬,繪本《石滬股份有限公司》和《海田石滬》透過圖畫,生動的描繪蓋石滬是怎麼樣眾志成城的過程。作者劉伯樂擅長佈置張力十足的滿版場景,藉用天空鼓翼的燕鷗、海面豐盈滿溢的各色魚群,從前石滬捕魚的盛況彷彿躍然眼前。

雖然漁業資源逐漸枯竭,石滬往昔風華不再,但現在有群用現代科技默默紀錄石滬位址和狀況,跟隨匠師學習修復石滬的青年團隊,期待藉由生態旅程與文化導覽,讓更多人能透過石滬認識海洋

訂閱我們

* indicates required

推薦閱讀

返鄉蘇澳 我與社區的距離

從書裡走出來的小釣手船長

不再魚取魚求 「洄遊吧」讓海洋永續

作者文章

好端端的漁網,漂流大海,成為危害漁人的索命網。 圖/unsplash

你我都看過「大海捕命幽靈」-廢漁網年年纏走生命

2021/12/17
圖/unsplash

用小麥、玉米澱粉製的「生質塑膠」,對地球好嗎?

2021/11/03
圖/unsplash

防曬時的要與不要-你的防曬會不會傷害海洋?

2021/07/15
40年前,華盛頓公約就已將所有的海龜納入保護,禁止所有海龜與相關製品(如肉、蛋或...

裝GPS的臥底海龜蛋-科學家聯手特效師,抓盜獵犯

2021/05/26
比起涉及保鮮、衛生的食品包裝,吸管是海洋垃圾中最容易捨棄不用的。 圖/unspl...

看《海洋陰謀》了嗎?該怎麼看這部Netflix紀錄片

2021/04/20
以雪國和藏王樹冰聞名的日本山形縣,境內群山和森林環繞,擁有無數的溫泉和瀑布,素有...

靠「地圖」喚起公德心-日本鄉民:改造垃圾河

2021/04/06

最新文章

何立安鼓勵所有女性和民眾以最強壯姿態,主動迎接充滿健康與力量的自主人生。 圖/何...

女性擁有力量也是一種美/健身教練何立安的「怪獸訓練」!

2023/05/19
諶淑婷從社會及育兒等多個角度,引導女性看見生命中的不平等及無形枷鎖,找回對自我的...

媽媽不必當超人 生動盟諶淑婷:活得自私,又何嘗不可?

2023/05/08
植物群落生態學家孫義方,長年關心森林物種共存機制,主要研究生物與生物及生物與環境...

從熱帶雨林到台灣森林-孫義方打造全台第一個「森林樣區」

2023/05/07
「我希望所有女性都能感受自己身體的存在、靈魂的自由、情緒的奔放。」烏烏醫師說。 ...

為母不必則強!烏烏醫師破迷思解封「媽媽枷鎖」

2023/04/30
李家維在南庄蓋玻璃屋,穿山甲、果子貍為鄰,猴子、藍鵲、山豬先後造訪。 圖/張皓婷...

拯救地球超級任務 保種之後,李家維啟動「重建自然」計畫

2023/03/31
微光盒子透過帶孩子們四處到咖啡廳、電視台參訪,來引導孩子做職涯規劃。圖為團隊與孩...

不愛唸書的「壞孩子」 前進安康社區為弱勢兒少點亮微光

2023/03/29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