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廢棄物變成搶手貨 古蹟是否回復原址引論戰

2019/03/06 修瑞瑩

台南市中西區小西門里地方民眾最近向議會陳情,希望能將遷到東區成大校園內的小西門城城樓,再遷回原址,由於台南市許多古蹟隨著都市開發而遷移,都不在原來的位置,到底古蹟應不應回復原址,引發討論。

台南市小西門城從原址被遷到成大校園內,最近地方上又希望能遷回。圖/報系資料照
台南市小西門城從原址被遷到成大校園內,最近地方上又希望能遷回。圖/報系資料照

二度遷移 恐破壞古蹟

台南在清代原有大、小東西南北門共計8座,但隨著時代變遷、都市開發,大多拆除,原來位在中西區府前路與西門路口附近的小西門城,又稱為「靖波門」,興建於1775年,由台灣知府蔣元樞所建,1788年(清乾隆53年)時改為新小西門,1968年時當時的市政府為拓寬道路,打算拆除小西門城,在當時成大校長羅雲平的爭取下,1970年遷到成大校園內,2012年校方爭取經費,將原址的小東門城牆連結小西門城樓,加以整建。

上周小西門里地方居民向議會陳情,表示當地仙草里與小西里合併為小西門里,小西門的舊名雖然恢復,但城樓卻已不在,希望能把小西門城遷回,但因原址是大馬路,要遷回原地不可能,希望能遷到附近的和意公園(晶英酒店前方)裡,與周邊的古蹟與飯店群共同發展,帶動地方觀光。

台南市小西門城從原址被遷到成大校園內,最近地方上又希望能遷回。圖/報系資料照
台南市小西門城從原址被遷到成大校園內,最近地方上又希望能遷回。圖/報系資料照

地方上的聲音傳出後,引發許多的討論,「古蹟到底該不該回原址」,主管的文化資產管理處樂見其成,但也提醒有許多問題仍要考慮,包括兩度的遷移可能會對城樓產生相當大的破壞,當年小西門城移到成大,組裝時未注意,將小西門字樣的外城裝到內城,內外相反,使得小西門城無法保存古蹟的身份,再次遷移磚體預估只能保留約5成。

同時和意公園的周邊為日治時期的刑務所官舍群,與清代的城樓是否搭配,還必須要由古蹟審議委員會討論才能決定。

而成大則認為古蹟是否該遷回原處是可以討論,但小西門城在成大近50年,與周邊的市定古蹟小東門城牆已融為一體,已彰顯古蹟保存的意義,是否要冒破壞的風險再把城樓遷回去。

當年沒人要 如今大家搶

事實上,台南歷經時代的變遷,很多的古蹟都不在原址,或不是古蹟的古蹟、被一般人誤以為是古蹟,而將錯就錯。

小西門城當年因為道路開闢,原本要被拆毀丟棄,因當時成大校長羅雲平有保護古蹟的觀念,而力爭把古蹟遷到寬廣的校園內,才在經歷近50年後,保存了這座城樓,如今地方希望遷回,成大卻捨不得放手,而有「當年沒人要,如今大家搶」的說法。

台南市小西門城下方仍可見當年留下的石刻,上書有「農商負販車牛往來,不許兵役勒索」...
台南市小西門城下方仍可見當年留下的石刻,上書有「農商負販車牛往來,不許兵役勒索」字樣。圖/報系資料照

台南很多古蹟都不在原址,像是現在位在健康路的忠烈祠的狛犬像,原本是在台南市立美術館過去的台南神社內,當地在日治時期是神社,國民政府遷台後改為忠烈祠,之後忠烈祠遷到健康路,日治時期銅製與石製的狛犬就被一起遷往忠烈祠,其實與忠烈祠並無關,之前美術館興建,地方文史工作者建議把狛犬遷回美術館。

而位在目前台南公園北側的重道崇文坊,是台南現存的四座牌坊之一,但原址也不在現處,而是位在目前的湯德章紀念公園圓環附近,清代為表彰林朝英捐款修建縣學,而特別頒給,日治時期因闢建南門路面臨被拆毀,林家後人自行遷移到台南公園現址,之前湯德章公園整建,也有人建議把重道崇文坊遷回。

其他像是赤崁樓內9座贔屭御碑更是命運多舛,歷經三次遷移,依照台南文化資產保存處的資料,原址是目前的古蹟原台南州廳(現為國立台灣文學館),經過三次搬遷才移到赤崁樓旁,台南市文資保護協理前理事長曾國棟認為,與其讓古蹟搬來搬去,大家不妨多花心思來彰顯古蹟、文物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而小西門城搬到成大後,與原址的小東門城牆結合,很多人到附近參觀,都以為小西門城是小東門城;此外,台南著名的景點安平古堡,大家以為的古蹟「古堡」,事實上是戰後增建,並非古蹟。

推薦閱讀

見證僑務史 台大鹿鳴堂登歷史建築後的下一步?

從認識家鄉開始 老屋新生帶動地方改變

吃飯的人日益減少 有機米農如何殺出血路?

作者文章

【倡議圈活動】號召樹光 向未來森林說聲Hi|種樹集資計畫

2023/11/28
「國際維修日」全台大串聯活動於十月起陸續舉辦維修教學活動,盼以修代買的動手修復概...

家電壞了先別丟!全台11家維修站一次看

2023/11/28
「熊良心生態團隊」於農曆7月29日,在池上鄉富興村北極玄天宮為野生動物們舉辦首次...

台東首辦!為路殺動物普渡 寵物飼料躍上祭祀桌 神明也樂見

2023/11/28
女性面對事業機會的選擇,仍經常被婚姻以及家庭責任的期望所限制。 圖/unspla...

性別刻板觀念仍存在!女人迷《2023 多元共融白皮書》最新調查:41% 男性感受請育嬰假的社會壓力,超過女性 18%

2023/11/28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在《2023 OpView數據年會》公布台灣近5年...

2023年ESG年度回顧出爐!兩大永續話題 破90萬則討論

2023/11/28
巴氏銀鮈。 圖/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提供

瀕絕台灣特有種「巴氏銀鮈」有救了?15公私單位進場烏溪護育

2023/11/28

最新文章

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重視並將氣候變遷課程納入教育體系中。 圖/Unsplash

歐美中小學生的氣候課程上什麼? 「社會情緒學習」也不可少

2023/11/13
為求學生安全,調查顯示有7成學生課間被限制出教室。 圖/Unsplash

上廁所都來不及…中國「課間圈養」誰偷走下課10分鐘?

2023/11/10
兒福聯盟今(2日)公布2023年「台灣兒少遭微歧視經驗與校園霸凌調查報告」,「微...

校園霸凌新議題 兒盟:每3兒少就有1人被「微歧視」

2023/11/09
讓學生對氣候變遷有感,是實踐氣候教育的第一步。 圖/蔡宗儒攝影、陳靖宜設計

培養兒少氣候行動派 台灣老師推「有感」氣候變遷教育

2023/11/09
「蘿蔔刀」在校園風行,不少家長擔心有安全隱憂。 圖/劉明岩攝影

蘿蔔刀不到50元 卻可穿破水果…國小爆紅家長憂心

2023/11/07
Foodeast培訓新二代與第一線老師,走入校園推廣文化。 圖/Foodeast...

曾對自己的文化感到疏離…新二代成立Foodeast 用美食和桌遊認識東南亞

2023/10/14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