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讀者投書/禁制孩子打電玩?「沉迷電玩」跟你想的不一樣

2019/02/25 王俐媛(台中市,自學家長)

你擔心孩子走入電玩世界後變得暴力、開始成癮,甚至無法自拔嗎?這個自學生家長不但不擔心,反而鼓勵亞斯、情緒障礙又拒學的孩子玩電玩,他是這樣思考的……

很多年以前,一個小三學生家長問我早療資訊,說老師建議孩子轉資源班,他只有數學勉強偶爾可以及格。我嗤之以鼻,那個孩子超會頂嘴,我說這個孩子可以堅持自己的觀點來反駁大人,怎麼可能有智力問題。我建議他玩電動玩跳舞墊試試。

當然這樣的說法在game boy還是黑白時代沒有依據,但我說對了,這個孩子國中全校第一名畢業。另外,我家老大是早產兒,有感覺統合、構音和情緒問題,他4歲時我特別請一個碩士生家教陪他玩電動,五年級玩線上。

我自己的經驗是,我只要一陣子玩動作性電玩,手眼協調和說話反應會明顯的增加準確性。

「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迷和悟只在一念之間。這兩年,我和老大聊起國三他拒學時間,他說他最感謝的就是我讓他能夠完全投入的玩「女神」,雖然我必須背負長輩責難。我的邏輯很簡單,玩線上遊戲,需要組隊合作,心裡就還有對社群的歸依感,和想要取勝的心。

「電玩」不過就是遊戲,跟玩股票、閱讀、追求成功一樣,就是過度投入而已。圖/pix...
「電玩」不過就是遊戲,跟玩股票、閱讀、追求成功一樣,就是過度投入而已。圖/pixabay

對於覺悟的人來說,眾生不是心外的眾生,世界不是心外的世界,他和宇宙萬有本是一體;但對執迷的人而言,眾生是他心內的眾生,世界是他心內的世界,宇宙萬有就和他的意識一樣。沉迷於電玩的人,或許是憑著想像或逃避在生活,但他起碼還願意生活。德國詩人席勒說過:「只有當人在充分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我帶領讓他能用「義務」和「命運」嚴肅看待「人生」和「遊戲」的相悖和相合,只要他懂了,那不管是什麼「遊戲」,都可以擁有巨大而深刻的意義。那一年的陪伴、對話和帶領,讓原先拒學的他,還是在基測前的最後一個月開始重拾書本,考上了高中,開始他新的自學學習,也懂得如何與這個社會和諧共存又能獨立思考。

「電玩」=「成癮」?這樣的假設讓我們失去理解問題本質的機會

鄭捷北捷之劫後,某天老大回來劈頭就問我對鄭捷和電玩的想法,我說:「我先去問一下立下『七殺碑』、逢人就殺的『闖王』張獻忠玩的是哪家遊戲。」

他楞了一下,然後說:「為什麼要把鄭捷類化?把他的父母學校師長扯進來?種種原因都會喚起他內心深處的惡魔,喪心病狂。人對精神攻擊的承受力實在比身體的忍耐力低多了,一個貶低的眼神,一句尖酸刻薄的話,都可以讓人受到精神傷害。有人同情殺人魔,甚至開粉絲頁,因為他們的內心一樣孤單,想藉此接觸社會,就像蜘蛛人裡的電光人一樣,缺乏信心和關心。」

他接著說:「如果社會再冷漠無情,再對他們撻伐,只是再多一個開膛手多一個鄭捷!如果我們肯多付出一點關心,或許這世界上就不會有人再成為犧牲者,也不會有人背負著惡魔的使命。可是這世界,我們只能透過歷史去了解他為什麼會成為殺人魔,卻無法避免下一個殺人魔。」

去年WHO(世界衛生組織)將電玩和毒品、菸酒、性等等的成癮歸為一類,將「電玩失調症」列為精神疾病。甚至孩子自己明明已玩出心得,但在面對這樣的作文題目時(本人工作包含了接單批閱私立中學、高中的學生作文),還是只敢寫「罪己詔」,以自省來抬高自己在眾人眼裡的品格。

在我認知,「電玩」不過就是遊戲,跟玩股票、閱讀、追求成功一樣,就是過度投入而已。在主流社會文化裡,不會認為「書痴」、「琴痴」是一種精神疾病,因為認定「某行為是精神問題」,很多時候只是因為這些行為無法歸入某種特定價值體系的基本假設,所以幾篇發表都是帶著濾鏡片在觀察該行為後的狀態,而不是引起成癮的原因。

我們應該關心的,是什麼心理補償因素,讓他們腦袋有「被獎勵」的感受,認為這個反覆刺激是正向的,願意重複暴露在「成癮」的刺激原下而成癮,甚至必須強迫自己維持「成癮現象」的因素。大人不該僅抓著「沉迷電玩」的現象,簡化了一個本來複雜的問題。

「最痛苦的不是障礙本身,而是別人的不理解。」歌手蕭敬騰曾這麼說。

遊戲就是遊戲,遊戲因設計而異,也因人的需求而異。圖/pixabay
遊戲就是遊戲,遊戲因設計而異,也因人的需求而異。圖/pixabay

自律不是克制欲望,而是確認「自我價值」

遊戲就是遊戲,遊戲因設計而異,也因人的需求而異。無論是誰玩什麼遊戲,都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無論是純粹的殺時間,或是收集的成就,或者是賣設備、帳號的收入(我家老大的主要目的),都要明白玩遊戲的意義所在。

喬可‧威林克提出「贏得成功」的必備法則,在於「守紀律」,也就是自律。我們一般對「自律」最大的錯誤認知,就是用「他律」的識見來解釋自律,以為是「不要做什麼」的規範。

我家有3個孩子自學,尤其在帶亞斯又情障拒學的老大時,特別要強調「自律是我的選擇」,因為「我」有「能力」有「機會」去「選擇」投注一件能實現自我價值的事情,即使他選擇電玩,那也是他的「自由」。

所以與其討論戒斷的手段,不如讓孩子先找出他的使命感、責任感、人生理想和價值觀,隨便大人怎麼界定,反正能讓孩子願意把生活變成一個計畫,是件很重要的事。如何懂得「時間的特性」就是必須有所選擇,而他「剛好」很幸運的可以「優先由我做出選擇」,更何況現在諸多電玩手遊都融入教育學習的意義。不信你問問身邊的人,有多少人的歷史知識是從三國志來的?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推薦閱讀

數位學習崩壞 最後一個拿手機的孩子才是贏家?

拾起教育選擇權 親子互信為「自學」基礎

人人都能當老師 Hahow打破教與學框架

孩子手機成癮?數位世代的未來和你不一樣

作者文章

圖/陳軍杉 攝影

培養不被AI取代的軟實力!看中原大學如何點亮學生的「內在光芒」?

2023/12/05
中鋼王錫欽總經理(右)接受環境部薛富盛部長(左)頒發「資源循環績優企業」最高榮譽...

中鋼榮獲環境部「資源循環績優企業」最高榮譽金質獎

2023/12/05
一佳村的瓜仔脯料理在楊柏偉主廚輔導下成了可以媲美法式料理手法的「檸檬香茅、鯛魚、...

遍布全台12家!「田媽媽餐廳」用在地食材 挑戰美味低碳飲食

2023/12/04
有技職亞運之稱的「亞洲技能競賽」中,臺灣代表團奪12金6銀4銅3優勝,獲獎率93...

【倡議圈活動】臺灣奪技職亞運22獎牌 獲獎率93%

2023/12/04
位於台東池上的「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2016年底由8位野生動物工...

生日也在救黑熊!「野灣」在池上建NGO野生動物醫院

2023/12/04
圖/iStock

台灣1成學生過動症 研究揭「該體諒孩子還是該管教?」教養難題

2023/12/04

最新文章

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重視並將氣候變遷課程納入教育體系中。 圖/Unsplash

歐美中小學生的氣候課程上什麼? 「社會情緒學習」也不可少

2023/11/13
為求學生安全,調查顯示有7成學生課間被限制出教室。 圖/Unsplash

上廁所都來不及…中國「課間圈養」誰偷走下課10分鐘?

2023/11/10
兒福聯盟今(2日)公布2023年「台灣兒少遭微歧視經驗與校園霸凌調查報告」,「微...

校園霸凌新議題 兒盟:每3兒少就有1人被「微歧視」

2023/11/09
讓學生對氣候變遷有感,是實踐氣候教育的第一步。 圖/蔡宗儒攝影、陳靖宜設計

培養兒少氣候行動派 台灣老師推「有感」氣候變遷教育

2023/11/09
「蘿蔔刀」在校園風行,不少家長擔心有安全隱憂。 圖/劉明岩攝影

蘿蔔刀不到50元 卻可穿破水果…國小爆紅家長憂心

2023/11/07
Foodeast培訓新二代與第一線老師,走入校園推廣文化。 圖/Foodeast...

曾對自己的文化感到疏離…新二代成立Foodeast 用美食和桌遊認識東南亞

2023/10/14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