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檳榔污名!乾燥荖葉不再是致癌物 正名為合法香辛料、可像胡椒般使用
台東是荖葉栽種的重要區域,全盛時期達2千公頃,但坊間常把荖葉與檳榔合併食用,衛福部視為致癌成分,農業部也不鼓勵農民栽種,面積剩1/3。近日食藥署發文各縣市衛生局,已將乾燥荖葉列為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台東大學教授張育銓扮演重要角色,10年內走訪15國及與農政單位合作,終於為荖葉正名成功。
食品藥物管理署10月30日發文給農試所和各縣市衛生局,公告乾燥後荖藤(Piper betle L.)葉片(荖葉)可作為賦予食品特殊香味或風味的香辛料使用,適量使用為宜。
台東大學指出,荖葉是台東產值最高、就業人口數最多的農業項目,年產值高達60億元,超過釋迦和水稻。農業部因健康考量列入「不鼓勵、不輔導、不禁止」的作物,種植面積逐年萎縮至700至800公頃。
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張育銓10年前到台東任教,當時發現荖葉面積驚人,但被用於檳榔佐料,導致外界將荖葉與口腔癌聯想,吃檳榔人口減少,栽種面積也逐年下滑,影響農民生計,尤其中年採葉工與疊葉工,很難二度就業。
張育銓展開研究計畫,走訪15個國家確認荖葉在國外飲食與生化市場的發展與合法使用狀況。隨後結合農業部農糧署、農業試驗所、農業藥物試驗所、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等單位,進行深入科學研究和動物實驗,歷經3次申請,終於成功將荖葉從致癌物名單中除名,正名為合法食品原料。
張育銓指出,荖葉是胡椒科植物,東南亞地區使用已久,可用於調味、有利健康;因民眾嚼食檳榔時將荖葉一同食用,使荖葉形象上被綑綁,遭到誤解,多年來被視為致癌物。
張育銓說,目前通過認可的荖藤(Piper betle L.)雄株葉片的乾燥使用方式,乾燥、磨粉後可以像胡椒般作為調味料使用。日後會持續進行熟荖葉的實驗研究,期望開創更多元的應用範圍,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