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水電雙缺-台灣浮現「氣候變遷帶來的脆弱」

聯合新聞網 編譯葉亭均

彭博資訊報導,在台灣晶片製造業者正努力填補全球半導體供貨短缺之際,台灣正受到再次竄升的新冠病毒疫情,以及長達一年的乾旱衝擊農業、企業和能源等兩大壓力夾擊。在政府努力遏制疫情的同時,水、電雙缺的緊張情勢凸顯出台灣面臨氣候變遷的脆弱性所衍生的長期挑戰。

台灣持續受乾旱問題困擾。(美聯社)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經濟學家Gary Ng表示:「從中期來看,能源和水的確是台灣的關鍵因素,不僅對糧食安全,對於抓住半導體產業和相關投資的成長機會都是很重要的。」

報導指出,世上少有地方像台灣一樣在疫情間面臨如此急遽的命運變化。今年初,金融體系和股市興旺、新冠病例幾乎不存在,就連搖滾樂團五月天的巡演售票都能秒殺。但現在隨著新冠病例激增,政府實施諸多限制措施,與此同時,缺水的問題變得更加麻煩。

彭博報導指出,台灣的缺水問題,是本地氣候多年來變遷的結果。根據台灣氣候變遷調適平台(TAP)的數據,從1957年到2006年,夏天延長近一個月,冬天縮短一個月。平均溫度比一個世紀前上升約攝氏1.3度,相當是全世界上升溫度的兩倍,而且到本世紀末,台灣的平均溫度還會再上升。

人口2,350萬的台灣仰賴每年5月和6月的雨季來補充水庫。然而,氣象局說,今年的梅雨季令人失望,還可能會低於往常普通水準,預測要到6月上旬才會有較大降雨。此外,在過去近12個月裡,只有807毫米的降雨下在水庫區,比往年平均值的一半還低。

凱基證券經濟學家Carl Liu表示:「缺水問題已存在一段時間,不只是出現在過去幾天。如果供電無法滿足主要產業需求,那麼台灣的投資、出口表現將受侵蝕。」

台灣超過四分之三的電力來自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核能供電占13%,其餘多數來自再生能源。水力發電占比不到2%,但是水力發電很重要,因為發電機能在數秒內就能打開運作。

但隨著工廠的全力拚產能,水力關係導致台灣全島輪流限電,缺水導致台灣無法靠水力發電來彌補。

南化水庫水位直直落,全力管控出水,以撐過乾旱。記者吳淑玲/攝影

乾旱的主要受害者是農民,農民用水占台灣用水的逾七成,遠比約10%的工業用水占比高。僅管去年已連續第二年歉收,但因水情嚴峻,政府今年1月對南部稻田實施稻作停灌休耕。目前台灣稻米庫存量,相當於國內八個月的消耗量。

去年也是台灣五十年來沒有遭受任何一個颱風襲擊,這也是當前乾旱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則是反聖嬰現象,但這種氣候現象正在減弱,可能有助於氣候型態正常化。

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在5月4日表示,乾旱凸顯出水資源壓力和降雨模式改變,可能成為整個價值鏈的風險因素,也凸顯出必須明智考量家庭和工業的用水配給。

彭博資訊報導說,缺電很可能使台灣計劃在2025年前廢除核電的計畫延後。

報導指出,台灣受困在一個愈來愈耗成本的方程式中,其中耗水、用電、氣溫和極端氣候事件等變數都在增加,而降雨卻在減少。

銳思碳管理(Reset Carbon)高級顧問Nate Maynard表示:「氣候影響將是持久的。」他認為,台灣只有動用獎勵措施和提高價格,以及採取節水措施來抑制消耗,台灣才能夠因應乾旱、運用更多水資源。

延伸閱讀

>>缺水危機,居然是企業看好的市場商機?

>>供應商10年內需減碳20%,否則台積電不買了!

>>2020全台用電量破紀錄-防疫待在家,宅電增最多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