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用,所以學!「因為所以協會」:用中學英文
「台灣小孩學英語很多時候是不知道為何而學。因為從未使用過,對他們而言,英語只是一個科目。直到長大後才發現英語是怎麼一回事,或知道這只是一項溝通工具。但為什麼不讓孩子在學習過程就發現呢?」「因為所以教育協會」(ThereforEd)創辦人葉祐嘉這麼說。
「因此我們的願景,也是使命,就是希望台灣孩子在使用中學習英語,找到自己的『因為...所以...』。因為有件事情的發生,所以想學英文,找到一個理由,才能提升學習意願。」
為此,葉祐嘉在大學畢業後,放棄英國高薪工作,走入前途未知的路途,創辦NPO「因為所以教育協會」。
為了「一句話」 放棄英國工作
葉祐嘉,今年27歲,但投入偏鄉英語教育改善工程即將邁入第4年。其自小三起就隨著台商爸爸舉家至深圳生活,在國際學校完成大學前教育,隨後前往英國倫敦求學,並在畢業後找到當地工作,卻在回台灣服英語專長的替代役後,迄今未再返回英國。僅僅當兵一年卻讓人生「大脫軌」,為什麼?葉祐嘉說:「緣份吧!」
葉祐嘉替代役服務單位於新北市貢寮區福連國小,當年全校共有16名學生,但英文老師僅有1位,得準備6個年級的教材,壓力很大;且每年級平均僅有1位學生,少有對話機會,並不利於學習英語。葉祐嘉與當兵夥伴因而設計一款英文桌遊「Little Monsters(小怪獸)」,讓學生在遊戲中有機會重複運用英語單字,也讓原本孤單的英文課變得有趣。
這樣的經驗大大震撼了葉祐嘉。「以前覺得偏鄉小孩學習程度差,應該很難教,但到教育現場後發現,其實每個小孩本質上沒有區別、也有著無限可能,唯一差別只是擁有的資源不同。」偏鄉小孩的學習熱忱也感動了他,「那時候發現,原來只要施一點點的力,就可以讓一件事變得不一樣了。」
在當兵半年後某一天,葉祐嘉突然致電英國老闆,第一句話就是直接告知「我想要留在台灣!」放棄英國工作,問及有沒有後悔?葉祐嘉毫不遲疑地說:「當時沒想那麼多,只想為眼前這些小朋友做一些事情。」
桌遊大受好評,秉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期待,且渴望耶誕節前夕,能送給育幼園孩童耶誕禮物,葉祐嘉決定放上網路募款出版。但因未有營利目的,初始集資門檻僅設定3萬元,但最終募資目標達成率超過300%、共募得90多萬元,資助者大多都指定贈予偏鄉學校。
社會愛心感動了葉祐嘉,為讓社會心意能確實傳達,葉祐嘉覺得與其單向寄送予學校,倒不如親自到現場操作一次。因而退伍後僅休息3天,葉祐嘉就和當兵夥伴共騎一台機車、背著水袋、帶著桌遊,開始環島行程。行跡遍及全台22縣市山間、偏鄉小學,累了就在學校打地鋪,三周內共拜訪了50多所國小。
環島過程中,葉祐嘉觀察到偏鄉英語教學問題都一樣,不管是在教案設計或師資派遣都有很大的問題,同時,資源差異也影響學習起跑點,限縮孩子對英語學習的想像。但桌遊所及範圍太小,因而萌生成立一個社會團體的概想,尋找更多志同道合夥伴,擴大更多可能性。
葉祐嘉在2018年成立「因為所以教育協會」,協助偏鄉學校發想英語專案式教案,希望藉此翻轉體制內的固態教學,減輕小校教師策劃跨年級教案的負擔,那一年他25歲。
簡單一句話的feedback 「一切都值了」
台灣英語教育有什麼問題?「沒辦法在使用中學習英文!」葉祐嘉指出,台灣教育並沒有給學生一個使用英語的「機會」、也沒有使用的「必要性」,「因為路上不會突然蹦出外國人。」其認為,「創造一個可以使用的環境」才能從根本改善。
教育協會最成功的合作應屬2018年與台中谷關一所泰雅族小學進行為期一年的「課程重組計畫」。簡單說,就是將現有教材「打掉重練」,學習章節調換、學習情境抽換,不同與現有課本以西方情境為主,協會設計課本內容紮實融入在地特色,讓學生因熟悉而提高學習動機。
葉祐嘉分享選定谷關為重點合作的原因,是該校老師分享一個故事。谷關是觀光重鎮,有一天老師宿舍傳來一陣急促敲門聲,開門後發現是一名家中經營餐廳的學生來求救,說是餐廳來了外國人,但沒人會招呼,讓老師恍然大悟,原來他教了這麼久的英語,都不是學生需要的。「課本會教你Who are you?What color is this?卻從不會教你怎麼點菜、怎麼翻譯菜單。」葉祐嘉如此說。
該計畫自2018年4月開跑,直到2019年6月完成。該校六年級上完一整年英語課程,最終有一場成果驗收,葉祐嘉透過網路號召外國人到訪谷關,由小學生擔任「導遊」,並自行規劃導覽行程。透過英語交流,這些學生分享了泰雅族的彩虹橋故事、碰冰活動、原住民小米酒DIY、谷關景點等。
而該場發表會的最後一環節是「寫信留念」,到訪的外國人回贈谷關小導遊一封英文信。葉祐嘉笑著說:「小朋友拿到信後,我問他們要不要幫忙翻譯,他們說不用、回家自己google就好...,很簡單的一句話,但讓我覺得一切都值得,因我們的努力有被收到了!」
葉祐嘉指出,這些學生有了更高的動機去認識英語;且他們終於知道,「懂英語,才能把世界帶進來。」說到這,葉祐嘉突然大笑,神秘兮兮地說,會後詢問學生觀後感,當初求救的那位家開餐廳的學生說,他觀察到「原來外國人很會用筷子!」
協會社會化第一課:理想與體制衝撞
然而,結束谷關計畫,也讓葉祐嘉體驗到經營NPO不能單靠理想,尤其今年全球陷入新冠肺炎的危機,導致募款銳減,協會過去承租一間辦公室,如今只能透過共享辦公室繼續努力;而原擁有4位正職夥伴,卻在今年先轉為不支薪志工,共體時艱。
疫情讓築夢有了束縛,但也讓葉祐嘉體認到「永續」重要性。過去為了在短期內做出成績、打開協會知名度,很多計畫採取「且走且看」,縮短了籌畫時間,過程中曾發生資金短缺,但因合作已進行而不能喊卡,只好自掏腰包,卻也漸漸消磨夥伴的熱情。最終葉祐嘉學到教訓,開始懂得將計畫籌備時間拉長、資金到位後再進行。
目前正在籌備的一計畫,正是以這樣的方向進行。計畫是協助一外國小孩及台灣小孩透過視訊交朋友,類似筆友概念,協會扮演媒合角色、提供談話「主題包」,讓兩個同年齡小孩透過對話,進行「語言交換」,培養「同理心」。
葉祐嘉指出,該計畫也是因疫情而發想,過去常說沒有學習英語的環境,但網路打破世界疆界,「沒有環境成了假議題」。且中英交換,可以減少台灣小孩一直聽不懂英語的「挫折感」,當他發現外國人學中文時也會受挫,感覺平衡一點,更能提高交流「動機」。
該計畫尚在籌備中,也有待解決的問題,尤其較難找到外國合作夥伴。葉祐嘉過去較少接觸國際學校,並不了解其生態,使得人選不足而待解決;再者,該計畫要進入公立學校也有困難,因為一班級人數多,一名老師難以在進行「尬聊」時兼顧多位學生需求。
不過,這些困境並未削減葉祐嘉的熱情。問及後悔嗎?他毫不猶豫地說「不會」,過程中最快樂是看到小朋友有所成長。而讓他持續努力的動力,「每個人都能找到契合的夥伴,然後一起創造生命價值。」葉祐嘉認為,在全球化的世界,做很多事都需要「夥伴」,但台灣只有2300萬人口,所以要無懼地前往世界去尋找。「但要找到他們,就必須交流、溝通,而英語扮演著重要角色。」
「我期待,每個台灣小孩在求學過程中都能交到一個外國朋友,因代表他真的有使用英語,也成功的建立關係。」對葉祐嘉而言,留在家鄉,從偏鄉著手,繼而帶動全台英語教育「觀念」的改變,是人生最重要的「現在進行式」。
延伸閱讀
>>教育平等「Be The Change」 TFT教師第一線觀察
推薦文章